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穿越>靖明> 靖明 第233节

靖明 第233节

  天下太大,京城太小。
  没见识过朱厚熜本人的,思维上停留于过去君臣对天下大事处置的惯性里,消息上落后于专门为了皇帝掌控偌大疆域而建立起来的急递系统。
  此时此刻,整个大明运转效率最高的是御书房,其次是皇帝重新亲自调教过的锦衣卫和内厂体系。
  骆安刚刚参与完周诏的丧礼,而后就把王佐召来了。
  “我南下,你在京城。陛下如此安排,你当明其深意。”
  “卑职必不负指挥所托,不负陛下恩深如海!”
  王佐自然明白。
  骆安这一去,只怕嘉靖五年甚至天下局势安稳之前都得奔波各地,让皇帝亲自交待的各省行走及将来的各省治安司特勤队能够发挥效用。
  而对王佐的重用,那已经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骆安之后,锦衣卫指挥使会是他王佐。
  骆安表情凝重:“虽还有内厂,但此次参策会有许多新人。非常之时,万不能懈怠。雷霆万钧之下,若还有人铤而走险,必不是小打小闹。”
  王佐点头:“卑职明白!”
  这次大动静之后,京里的骑墙派虽然会少一些。但若是地方上的情况不对劲,只怕骑墙派又会多起来。
  参策们也不例外。
  不然昔年如何能有夺门之变?
  骆安去地方,京城要靠王佐来主持锦衣卫的大局。
  “还要着重看好勋戚。”
  骆安知道王佐其实比自己聪明、有才干。但既然他是指挥使,也要做一些王佐自然会懂的安排,交接一些事。
  比如作为锦衣卫指挥使,他和禁宫里直接沟通的渠道,这个权力,要暂时由王佐代行。
  等诸事都理好了,锦衣卫指挥使率领百骑离开了京城。
  暗中早就于几日前离开的,更不知道多少。
  王佐的手底下,力量其实暂时空虚了不少。
  可他也很清楚,如今京城里其实最不可能翻起什么大浪来。除了提督着京营的张永,京师九门及五城兵马司、城中诸卫,自从五军营之变后就一直没有停止整训。
  如今,更重要的是地方。
  四川之变,文臣系统的公文也终于到了京城。经过通政使司,知道消息的人已经不少,毕竟神机营和五军营选锋要开拔的旨意都出了。
  兵部行文,予费宏和薛伦便宜之权,什么旧党党魁,哪怕是不聪明的也已经知道。
  摆在他们面前的,则是七个参策奔赴各地之后留下来的机会。
  京官们要开始站队,他们也不可能在皇帝和“权势滔天”的新党眼皮底下站在新党对立面。
  “谁来山东?”消息传到曲阜,孔闻韶焦急地问孔闻昉。
  “没有。”孔闻昉摇了摇头,甚至有些开心,“我问过抚台了,他也没接到旨意,山东一切如旧。四川如此剧变,陛下若还在山东大肆挞伐,天下读书人都会恐惧陛下是不是要用新学问彻底取代先祖之学。这已经快半年了,陛下那三理之说,多的物理尽是奇技淫巧,天下读书人有几个耻于研习?”
  山东一切如旧,就说明朝廷知道轻重。
  以新法之名犁扫天下是真,要夺官绅一些利也是真。
  不杀掉一批,哪里会多出来田土?这个道理,聪明人其实都懂。变法嘛,谈及富国,其实不过再分配一下利益。
  抄出来的,多出来的,好好分一下就是。
  孔闻昉说道:“宗公不用着急。便是暂时动到了孔家赋役头上,那也只是要塞天下悠悠之口。只要不是彻底掘了儒门之根,我孔家安如泰山。况且,如今四川有变,天下会如何还不知道呢。”
  他非常享受现在孔闻韶不断来询问他意见的感觉。
  和这个衍圣公堂哥相比,孔闻昉自认比他高明太多。
  衍圣公和朝廷地方许多人书信往来,这新法过程中“旧党”有“谋逆”之意的大刀若真砍到孔家,也只会先砍到衍圣公头上。
  可只要朝廷仍需要通过孔家来安抚天下士人之心,那么昔年自己的父亲代替孔闻韶的父亲孔弘绪袭职衍圣公之事,说不定还能重演。
  只要自己到时候“忠心一片”就行。
  此时的南直隶,朝廷旨意还没抵达,蒋冕也刚出发。
  孟春是已经知道了四川有变的消息,但这场变故现在如何发展的,他不清楚。
  但他觉得无所谓。本来还担心那样做会激起“民变”的方鼎昌,更是和南京一些尚书们商议之后,借着“站队”的名义开始传信各府州先清办一下过去有问题的赋税科则,同时做好清丈田土、重造黄册的准备。
  刚刚拿到孙脩给过来的新名单的刘镇元则还没来得及在浙江出手,又得到了新的传信。
  他的眼里露出兴奋的光。
  浙江大族,哪里比得上南京高官?
  锦衣卫在南京的人,不足以主持大局。
  “不能先走漏了风声!”刘镇元看向自己的副手,“名单已经有了,老八,你把这个拿着。”
  锦衣卫浙江行走贺平安只见刘镇元从带到浙江来的一个小柜子里拿出了几样物事。
  “万法馆的新东西。”刘镇元有如宝贝一般交给他,“我去南京要几天。七天之后,夜里九时,你在浙江一同出动!”
  “九时?”
  刘镇元点头:“此钟极准,每天两圈,两个小时是一个大时辰。将来这东西造得多了,许多要事能好多地方同时行事。记住,出其不意,同时行事!”
  从葡萄牙人那里缴获的座钟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终于出了一批手工制作的缩小版。虽然还没达到怀表那种程度,但已经可以随身携带了。
  刘镇元安排好了浙江的事,随后便翻身上马,离开了杭州府。
  有些人瞧在眼里,心里松了一口气:四川大变,陛下毕竟还是顾不上浙江这边的一些“同谋”了。
  第229章 九时已到,各地送终
  锦衣卫浙江行走贺平安古怪地看着这个新式钟。
  若是说七日后的晚上九时,那不就是亥时初刻吗?何必还要用这样一个钟来确定时间?
  亥时初刻并不难分辨。
  就算届时有人呆在并没有滴漏的地方,时间上早了那么一些又或者晚了那么一些,其实也不影响结果吧?
  当然了,这个新式钟是很好的。
  贺平安看到的第一眼只觉得:这会是一个很好卖的物件。
  他并不能完全理解更易用的计时技术对于整个社会运转效率以及科技研究的意义,但从中先看到了商业利益。
  严嵩看到得多一点,所以他现在很重视这件事。
  皇明记分号,在浙江还真可以有一件事,只不过那件事何必与孙脩、梁瑶商议?
  在拿到孙脩交出来的新名单之后,严嵩能够从中分辨出来浙江有哪些大族过去还算本分。
  但他一视同仁。
  刘镇元离开杭州的当日,巡抚衙门的帖子就递到了杭州很多人的家里。
  但凡在浙江颇有些实力的人家,在杭州都会有宅子。家主不在这的,也会有一个族人或者掌柜、管家在此。
  所以巡抚衙门这一个宴会,就基本囊括了浙江六七成的地方大族。
  再加上一些杭州附近的人家,那就更多了。
  沈远清还没回浙江,他的弟弟沈远涛在。
  “你是说,各家都收到了这请柬?”沈远涛再次向管家确认了一下。
  “我打听过了,二老爷。在杭州的,各家都收到了。”
  沈远涛看着帖子上的内容。
  说是皇明记有一桩新的好生意,七日后在杭州织造局邀浙江各家商议合作之事。
  浙江能工巧匠颇多,若浙江有人能做好此事,将来是一桩每年至少数十万两乃至百万两的生意。
  “看来四川事起,抚台大人真的要安抚浙江了。”沈远涛笑了起来,“既是去赴宴,先备好一份厚礼。”
  巡抚衙门里,有几个人正在严嵩面前。
  新设的皇明记分号,暂时只在杭州派了三个人。
  这三个人,一个是韦霖的干儿子,一个是定国公的庶子,一个是某秀才账房。
  现在,他们和柳仲都听着严嵩说话,一旁的浙江巡按御史解昌杰也盯着严嵩。
  “你们放心,本抚已经密奏陛下,这事必定不会出岔子。”严嵩很淡定地说道,“柳总管,梁公公想必也已经知会过你了。新法之后,织造局不会仍是旧制,你不妨早早适应。皇明记之设立,本抚最清楚其过程,如今皇明记诸行,也只是开始。百货行能在浙江从织造局采买丝绸,自然还可以有其他物事。”
  柳仲连连点头:“咱家明白。”
  梁瑶已经跟他好好交待清楚了,这一回不管遇到什么安排,听命就是。
  如果不想浙江的烂账将来翻到他们头上,就好好配合。
  严嵩又对韦霖的干儿子韦福说道:“陛下将这皇明座钟与皇明钟送来,只听这赐名,你们也不用担心本抚如此行事。此物,陛下是希望它能遍布大明的。以此物之精巧,若不择天下有志之人以此为业,难道仅凭京中慢慢造办?这里面,牵涉到将来商税,牵涉到勋戚士绅之利,更牵涉到匠户及百姓福祉,还牵涉到陛下实践学!”
  解昌杰听不太懂:一个小小的钟,有那么重要吗?
  “抚台既已有密奏,咱家自然先听抚台做主。”韦福尽了本分问过就好。
  反正按皇明记里现在的说法,严嵩正准备做的也只是“招标”。
  这个皇明座钟和皇明钟,目前怎么去造办都得京里派巧匠来教。严嵩在浙江这么做,只怕还是先为新法做文章。
  等柳仲和韦福等人离开之后,解昌杰开了口:“严抚台要在浙江择几家造办这皇命座钟与皇明钟,让一些士绅先享新法之利,将来还能多一些课税,这些下官是懂的。匠户和百姓福祉,还有实践学,还要请教。”
  接到的皇命是盯着严嵩,但解昌杰从当时刑部大堂审江彬时就见识过严嵩的厉害,他这句话是真心请教。
  严嵩对他也不怠慢,很耐心地笑着回答:“大明隐户何其多?清丈田土、重造黄册后,过去许多隐户也不免额外承担一些赋役。贫富共担,不是说只由富者担。大户虽会担得多一点,但这点钱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可是贫苦百姓,哪怕只是多了几钱银子的负担,那也是一座山呐。”
  解昌杰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新法之后,赋役负担有增有减,总体而言,贫苦百姓的负担其实是减轻了。可难免他们算不清楚账,在新法之利被他们切身体悟之前就被一些不怀好意之人煽动。这个过程免不了,故而各省都要因地制宜,想办法让那些没办法再隐在黄册之外的人丁能多一些收入。皇明记之妙,就在于此啊。”
  严嵩感慨地跟他解说起自己的安排。
  这个钟,造办的过程里首先就需要许多种原料,打磨造办的过程更是费时费力、需要巧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