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穿越>大宋好官人> 第两百七十六章:自废武功

第两百七十六章:自废武功

  张正书摸出一片金叶子,轻轻抛给这个摊主,说道:“回去告诉王庆,想盯梢记得轮换人过来,每次都是你,有心人谁不知晓你就是暗探了?”
  这个摊主脸色倒也不错,无端端多了一笔横财,笑意总是难以藏住。“小官人,你又不是细作,为何要那么严苛?”
  “是你们做得很不专业,这路上都没多少顾客,你还来这里卖香饮子,行迹太可疑了!换个货郎过来吧,还能说得过去……”张正书丢下了这句话,然后就走回了报社里。表面看上去,张正书好像波澜不惊一样,但谁能知晓他内心此刻是激动不已。
  “看来,要给赵煦写封信了,这封信他还不理,那只能说他是烂泥扶不上墙!”
  张正书也是服了赵煦,他提了那么多建议,希望能一举灭了西夏,可赵煦倒好,不该激进的时候激进,现在到了要激进,赌上国运的一战的时候他却怂了。张正书真的怀疑,宋人是不是脊梁骨被打散了,所以连血性都没了?
  大宋的习惯性怂了,估计是太宗一脉的特性。想当年大宋几乎是横扫了六合,就差燕云没拿下了。结果被契丹人打败了两次,赵光义就怂了。后来宋真宗也是这样,契丹人南侵,要不是寇准拉着他亲征,宋真宗都能把都城南迁了!哪怕是宋真宗御驾亲征赢了契丹,但还是签下了“澶渊之盟”。虽然是有内情的,因为这时候宋朝恰好处在一个小冰河时期,黄河是能封冻的,上面可以跑马。一旦契丹人挥军南下,进攻汴梁,那就是无险可守。
  可就算是怕这种事发生,但“澶渊之盟”签得真的没啥道理,就因为这个服软的“屈辱条约”,直接让大宋断了脊梁,骨头都软了好几分,妥协派得势就是因为这样。
  当然,这只是宋朝高层软了骨头而已,汉人可没有软。
  只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宋朝高层软了,那么宋朝对外的战争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即便是苦哈哈的西夏,宋朝都拿它没办法。要不是有个愤青皇帝赵煦,说不定现在宋朝还要跟西夏“握手言和”,称兄道弟……
  不是张正书恶意揣测,而是宋朝文官的节操你真的无法期待太多。
  寇准厉害吧?然而,还是给妥协派给淹没了,最后还是签下了“澶渊之盟”。
  如果说宋太宗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风气,那么“澶渊之盟”则彻底阉割了宋朝的血性,从此富庶的大宋就成了周围国家予取予求的钱袋子,谁都能来攫取一点好处。最能体现这个的,就是“庆历增币”了,辽国也叫“重熙增币”。宋仁宗庆历年间,因不承认西夏李元昊称帝,北宋与西夏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发生了三次大规模边战,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这时候,辽国就动了心思,想要宰宋朝一刀。
  辽兴宗耶律宗真做样子想打宋朝,结果宋朝君臣都被吓坏了,只能增币以求平安。结果,正中辽国下怀。
  所以,直到赵煦做皇帝,宋辽两国之间的“澶渊之盟”可不是什么岁币三十万贯了,而是六十万贯,也就是银子二十万两,还有二十万匹绢布。
  本来宋朝就财政赤字了,又加上这么沉重的负担,要不是熙宁变法给朝廷增加了一点点税收,宋朝还真的就揭不开锅了。
  很奇怪是不是?宋朝是历朝历代税收最多的,但是财政问题也是最重的。这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可细究起来,还真的就是宋朝自己作死。
  “唉!”
  张正书叹了口气,然后下笔给赵煦写信,希望他不要有什么妇人之仁,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要给西夏任何机会。他太清楚宋朝的尿性了,以为达到了战略目的就开始固守,殊不知防御从来不是什么固若金汤的,总会给人攻破的。而在正史上也印证了这个说法,一旦宋辽间发生战事,西军北调,那么西夏必然会卷土重来。
  最关键的是,张正书给出了一个彻底瓦解西夏的办法——那就是把当地的党项人迁入中原,把中原汉人迁入西北。
  以汉人超强的相融性,同化党项人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但是,张正书估计赵煦不会采纳,因为那些文官是不会把党项人当人看的,而这也正是汉人文化倒退的象征,丢掉了自己文化的最大优势。试想一下,如果汉文化没有同化这一招,历史上那些少数民族都哪里去了呢?比如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羌、氐、吐蕃……或多或少都被汉人融合了,真正成了大一统。可惜,宋朝文人却把自己最大的武功给废了,导致党项人成了心腹之患。
  试想一下,如果宋朝能对契丹人、党项人,甚至羌人、吐番人好一点,西北地区还会这么乱吗?
  再说到正史上,如果明朝不是这么妄自尊大,还有后来的清朝吗?
  汉人在宋朝之后,因为文化上的盲目自信,已经出现了妄自尊大的念头。也确实是,在宋朝人的认知里,就没有一个另外的文明可以达到汉文化的高度,自大地把其他文化视作“夷蛮”也是正常的。
  可张正书知道,汉文化最大的优势不是排外,而是同化。可惜赵煦也好,那些朝中诸公也罢,没有一个人能想得到这个。甚至对他们来说,要他们平等对待什么党项人、羌人、吐番人,那就是在自贬身份!
  “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赵煦能听得进去了……”
  张正书的这封信,很快就被皇城司送到了赵煦手上,可惜赵煦根本没时间看。
  因为前段时间,也就是七月末的时候,汴梁城地震了。房屋虽然倒塌得不严重,可是宋朝这时候财政危机太过严重,所以赵煦已经愁白了头。幸好是在汴州地震,地处京师,百姓生活富足,倒也不虞有谁会造反。
  即便是这样,赵煦日理万机都没办法处理好政事,更别说看张正书的上书了。甚至前段时间张正书给他的密信,都不知道给丢到哪里去了。要是张正书知道是这样,他估计要郁闷得吐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