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其他>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18节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18节

  “改日我亲自到府上去为你饯行!”
  明远不由得脑后有汗,心想:苏公啊,刚才要是您没把我俩捉来丰乐楼,而跟我俩一起去长庆楼,不就没事了?
  现在后悔也没有,苏轼走到閤子门口,警觉地举起“便面”,左右观望,然后“呲溜”一声,人影已经消失在门外。
  而明远一句“苏公您这为何”还没来得及问出口。
  蔡京坐在閤子中,继续笑得温文。
  “这当然是因为,子瞻公又上书反对新法了呗!”
  明远顿时扶额。
  自从官家赵顼登位,重用王安石,大力推行新法,朝中的党争就没有中断过。
  旧党对新党大肆攻击,新党则仗着官家的支持,不遗余力地反击,斗得不可开交。
  但在明远看来,苏轼不算是个“纯粹的”旧党。
  苏轼更倾向于就事论事,上书也多半针对新法的种种弊端。而不是像旧党中其他人,揪着新党中人的道德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顿中伤。
  当然,明远这可能也是“事后诸葛亮”,毕竟在他所知的历史中,赵顼过世之后旧党重新得势,苏轼在被重新重用之后,也曾强烈反对旧党一味“抹杀”所有新法的做法。
  在明远看来,苏轼更追求“真理”,而不是在与人玩“政治”。
  但就是这样的人,也不得不与昔日好友断交,参加宴会也不得不避开王安石之子……明远忽然觉得,这个时代的“政治”,还真是残酷啊。
  说来也巧,苏轼离开这间閤子没过多久,王雱就来了。
  这个二十多岁的英俊青年坐下之后,伸手去揉眉心与太阳穴,流露出深深的疲惫。
  以至于所有人都关切地送上问候:“元泽可还好?”“要不要安排车马,先送你回府?”
  王雱强打精神,笑道:“哪里就病弱了?”
  明远:我瞅你确实有点病弱。
  他估计王雱这是忙于公务,顾不上吃东西,现在可能有点低血糖,于是赶紧让丰乐楼的酒博士送来一杯加了红糖的甜饮子,让王雱捧至口边慢慢啜着。
  没过多久,王雱脸上便升起几分红晕,转向明远,展眉一笑,道了声“多谢”。
  閤子里的气氛终于变得轻松,人们笑着嗔怪王雱,只记得公事,来得太迟。歌妓则随手拨弦,用轻柔的乐曲声为众人助兴。
  王雱一来,整间閤子中,蔡京便不再是酒席的核心。
  人人都关注王雱;
  除了明远以外,人人都想从王雱口中听到朝中推行新法的消息,连种建中也不例外。
  也不知王雱是不是有他自己的目的,饮过那杯饮子,王雱多少恢复了精神,便提及朝中最近推出的几项新法,在各地试行的情况。
  明远听着那些熟悉的名词,“将兵法”2、“均输法”、“农田水利法”……心里在暗暗感慨:此刻他距离历史真的好近啊。
  王雱一边说,席间众人偶尔开口评价,多是不疼不痒的随口称赞之词。
  只有种建中一口断言:“将兵法是善法!”语气坚定无比。
  身为昔日的西军“将种”,种建中自然对军中弊病非常了解,因此知道“将兵法”是对症下药的方子,良药苦口,但利于病。
  王雱顿时大喜,有种家子弟称赞他父亲推出的“将兵法”是好东西,王雱很明显有种被“权威人士”夸奖了的感觉。
  被种建中夸完,王雱又喜孜孜的转向明远,笑道:“近来新法推行顺利,还要多谢远之兄的提点。”
  王大衙内此话出口,举座皆惊。
  目光刷刷刷地聚在明远身上。
  在大家心目中,明远是一个游手好闲,浑身是钱的纨绔。他什么时候也能提点王大衙内这些新法推行的大事了?“
  明远猜想可能是他上次关于青苗法给王安石写的那封信。
  只听王大衙内说:“这次官府在各州县试行新法,仿造《横渠学刊》的式样,刊印了很多书册,将新法的详情下发至各州县。又派人去乡里宣讲,不外乎将新法的目的、条例、细则一一说明……”
  明远一边听,一边轻轻地拍着额头:原来是这样。
  果然,这印刷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印刷品立即成为一项重要工具。
  王安石借此刊印文章,将新法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有助于帮他争取到明白事理的读书人,让朝野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新法本身,而不是政治斗争上。
  只不过这种做法更多还是面向朝野间更有话语权的读书人,所以不像明远当初那样,选择了童谣与仿单,而是采用了《学刊》的形式。
  “据说有不少州县的读书人看了这《新法新刊》,写了不少文章反驳。但是《新刊》发行量多大?区区几个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书生,又怎能以区区文章,堵住他人的耳目?”
  “新法在乡里的风评渐好,推行起来也就顺利得多了。”
  王雱年轻气盛,说起来洋洋自得。
  只不过他没有意识到,依靠更大的发行量而压住反对的声音,其实也并没有扭转反对者的看法,只是一定程度上能吸引更多支持者而已。
  明远听到这里,忽然想起苏轼。
  他有种预感,王元泽马上就会提到苏轼。
  果然——
  “元长,今日没邀苏子瞻来吗?”
  蔡京点点头,微笑着说:“苏公另有安排,过来打了一个招呼,已经离去了。”
  王雱抿着他薄薄的双唇,脸绷得紧紧的,唇角有些向下,道:“他今日若有胆与我面对辩道,我便真佩服了他……哼。”
  明远心想:王大衙内看起来很气啊!
  估计苏轼那篇上书的文章戳人痛脚,让王雱非常非常不爽,否则大衙内不会说这种气话。
  其实在明远看来,新党应该多拉拢苏轼这样不完全算是铁杆旧党的“中间派”,而不是应该将苏轼这一派也彻底打倒。
  那样对于新党来说得不偿失。
  但是……这和他明远又有什么关系呢?
  “今日为四哥饯行,”终于由蔡卞出来打圆场,“再者,明日旬休,今晚大家难得出来松快松快。”
  “你们现在到了酒桌上还再谈公事,难道不觉得脑壳疼吗?”
  众人闻言,顿时都笑起来了。
  蔡京若有似无地冲远处坐着的歌妓那里瞥了一眼,那歌妓手中琵琶声顿时再次响起。
  “小山重叠金明灭……”
  閤子中的画风立转,变得慵懒而香艳。
  明远顿觉全身都懒洋洋的,根本不想动脑——朝中政事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如好好放松,尽情享受这个良夜。
  立时有一名酒博士走进閤子,手中托着一枚透明水晶盏,盏中盛着一种色泽金黄,质地稠厚的液体。
  蔡京顿时笑道:“听说这是南边的‘酒露’,从海路运上来,丰乐楼刚好买了一整船。这两天城里街头巷尾,还有《汴梁日报》上,都在说这个。”
  那酒博士手脚麻利,顿时在每个人面前都放了一只水晶杯,注入“酒露”。
  明远接过来,先闻闻气味:像朗姆酒。
  他嘴唇轻抿杯沿,品了一小口:也像朗姆酒。
  于是他抬起头望着酒博士。
  酒博士刚好在为众人介绍:“这是南方种植糖蔗时无心酿出的美酒,产量极少,因此十分珍贵……”
  明远:呀,这就是朗姆酒3啊!
  第108章 百万贯
  明远吃惊不小, 实在是没想到,这种从南方千里迢迢运抵汴京的“酒露”,品尝起来,这风味竟与他在本时空常饮的朗姆酒一模一样。
  明远托住手中的酒盏仔细看——
  很明显, 丰乐楼这次可是下了大本钱。
  为了彰显这琥珀色酒浆的纯正与剔透, 专门用来盛放这“酒露”的, 不是玻璃, 而是用天然水晶琢磨而成的水晶盏, 而酒博士手中捧着的, 也是由一大块通体透明的水晶雕琢而成的水晶瓶。瓶身与杯身上, 天然石晶的纹路还都清晰可见——不知道是不是宫六他家的出品。
  这种透明度极好的材质,让人有机会将酒盏内色泽纯正, 质地醇厚的酒浆看得一清二楚。
  当然了,这也很可能是因为丰乐楼没有买到玻璃酒具——宫黎的玻璃作坊忙着生产平板玻璃,玻璃酒具只供应了长庆楼一家。
  明远再次将水晶盏凑至唇边,轻抿一口,顿时觉得各种微妙的香味纷至沓来,随后唇齿被酒浆润泽, 一种品尝到足够糖分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随即, 才是酒精带给大脑的冲击, 它是雄厚的,也是激烈的, 仿佛带着力量, 重重地撞在明远喉间,引起一阵火焰烧灼般的热意, 令他忍不住咋了咋舌——
  “啊!”
  明远身边, 种建中、王雱、蔡卞等人莫不是如此。
  只有蔡京, 应当是早已品尝过这种酒露,此刻毫无讶色,只是悠悠地呷着。
  毕竟如蔡京此人虚荣,果不是事先品尝过,确定非常不错,蔡京也不会特地把朋友们都请到这丰乐楼来,大张旗鼓地请大家品尝。
  然而明远这一声赞叹中却另有些遗憾。
  他现在已经能完全确定,这种“甘蔗酒露”,就是蒸馏酒了。
  如果只是发酵酿酒,不可能制出如此烈度的好酒,肯定得经过蒸馏冷凝程序。
  根据目测与口感体验,他估计这种蒸馏酒的酒精含量在40%左右。
  ——最近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呀!
  明远心中忍不住暗笑。
  他才想到这个时空还没有制白糖的技术,他自家的厨娘就给他表演了一个研发制糖术;还在感慨这时空里没有人会制蒸馏酒,来自南方的蒸馏酒就送到了他面前——
  这简直是啪啪打脸!
  低估古人的聪明才智是绝对不智的。
  不过,用甘蔗酿酒确实是个好主意。
  因为这酿酒的原材料不是粮食。
  甘蔗是一种易于种植和打理的作物。只要土地合适,哪怕是切一段甘蔗节,埋在土里,它都能自己哗哗地长成一片甘蔗田。
  将来有机会,没准可以把制糖与制酒这两项结合在一起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