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其他>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02节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02节

  “找他们跑腿……”
  有些主顾还真不习惯坐在正店里找人跑腿买食物,便问:“会不会多收咱们钱?”
  “不会,”
  那酒博士蛮有把握地回应:“一切由本店担保。若是您之后发现有任何差价,本店双倍补偿。”
  站在门口的这些“闲汉”,都事先在长庆楼登记过名姓籍贯。另外他们也都听说了,长庆楼以后不会再将他们拒之门外。
  如果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得罪了长庆楼,显然是相当不划算的买卖。
  因此一个个被称为“外卖小哥”的闲汉们精神抖擞,整装待发,拿定了主意今天要多跑几单。
  听了酒博士的说辞,有些食客觉得不能接受,起身离开。他们空出来的位置立即被在门外等候的客人进来占据。
  也有人觉得,在这长庆楼里,可以享受正店的环境,承担脚店的价格,所点的食物也是丰俭由人,花样繁多,不妨一试。
  于是当真有人点了脚店的食物,由“闲汉”们去跑腿。闲汉们不负嘱托,很快就将主顾们点的食物送来。
  他们都是在本地跑腿跑了很久的,道路熟悉,替人点单也绝不会出差错。
  列在那张仿单上的脚店,也都是声名在外的名店。食客们按自己的口味点菜,都十分满意。
  因此长庆楼里上下竟一切有条不紊。
  当杯碟碰撞之声响遍整座大厅与所有閤子,很难想象,这家正店竟然完全没有动用厨房。
  当然,正如史尚所料,这也成为黄仙等人嘲笑长庆楼的“笑柄”。
  “堂堂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竟然开不了厨房?”
  据说黄仙得知此事以后,捧腹大笑了一回。
  他竟然还找到了《汴梁日报》,要求在上面刊载此事。
  《汴梁日报》还真就同意了。
  于是,整座汴京城很快就都听说了:长庆楼重新开业,所有食客都叫了“外卖小哥”,去买周围脚店的食物。
  有人不以为然,但有更多的人为长庆楼说话:“听说,这长庆楼提前开业,本就是为了让汴京百姓去看看那楼上新装的‘玻璃窗’。也不用这么早就笑话吧!”
  “且看他家明日是否依旧如此。”
  当晚,这长庆楼竟成汴京一景。楼外人头攒动,争相观看酒楼上澄清透亮的玻璃窗中透出的辉煌灯火,以及楼外那几枚流光溢彩的大型彩色“灯箱”。
  而长庆楼附近的几家脚店,也赚了个盆满钵满,生意比以往好了很多。
  “多亏了当日答应长庆楼的新东家,一起帮衬着他家做生意。”
  一家脚店的店主兴高采烈地告诉浑家。
  “新东家和以前叶家那个书呆子一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又不知道长庆楼以后是不是会天天如此,你这么高兴做什么?”
  浑家教训自家男人。
  “也是……”
  那脚店店主收了声,不过心里还是那个念头:和一家正店一起合作,这感觉真好啊!
  这天晚上,所有预先订下了閤子的食客家中,收到了长庆楼的酒博士亲自递来的食单。
  “明日敝店食‘蟹’,敝东家担心各位有所忌口,特为命小人先行通知一声。如有需要,也可以为您改为他日。”
  然而时人最爱食蟹,秋风起,蟹脚痒,正是食蟹的好时节。
  长庆楼如此安排,汴京城的诸位资深食客老饕,哪里还有拒绝的道理?
  *
  第二天,依旧在“试营业”中的长庆楼挂出了一条招幌,上面写着:“熙宁三年秋长庆楼螃蟹节”。
  汴京百姓人人发呆:听过上元节中秋节,还真没听过这“螃蟹节”。
  但长庆楼的意思很明确,今天不是“螃蟹”过节,而是喜欢吃螃蟹的老饕们过节。
  大清早,住在长庆楼附近的人们便见到骡车成群结队地到来。小工们从骡车上卸下一只又一只的竹篓,篓里全都是鲜活的青灰色大家伙——从城外运进城的新鲜螃蟹。
  食客们心中有数:今日长庆楼以蟹为食,水牌上应当全是蟹菜。
  说来,汴京人食蟹,经典的吃法也就两种:
  一种是洗手蟹,这是将活螃蟹洗净,加盐、酒、生姜、陈皮、花椒之类的调味料腌渍而成。食客洗个手的功夫就能使用。如同鱼生一样,这道菜也有个名字叫做“蟹生”。
  第二种就是蟹酿橙,将黄熟带枝的大橙子截顶去瓤,只留下少许橙汁,再将蟹黄、蟹油、蟹肉放在橙子里,重新覆盖上原本的橙子顶盖,放入小甑中,用酒、醋、水,一起蒸熟,奉至食客们眼前。食客们用醋和盐一起拌着吃。
  这两种螃蟹料理,都是仗着食材新鲜,经过简单调味便送上餐桌的,倒也不必经过多复杂的烹饪料理。
  因此,长庆楼里,经过黄厨一番“训练”却什么都没学到的“茶饭量酒博士”们,一样能够派上用场。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只管将送来的鲜活螃蟹洗刷干净。
  其他人则准备调料,控制蒸锅。
  连那位只会切菜的酒博士也“大显身手”,无论切姜还是切橙子,都是刀功精湛。
  除了这两道食蟹美味,长庆楼还准备了姜茶和烫过的“瑶光”酒。以供食客们暖手暖胃,不可谓不贴心。
  此外,酒楼还请了一位附近脚店里专做馎饦的师傅,将馎饦下在用蟹壳、蟹脚等边角料熬成的蟹羹里,当然,不可食的部分都早已用纱布滤去,出锅时再往馎饦上撒一把从用猪油炒制过的蟹黄与蟹肉,便是一道绝顶美味的主食。
  如果食客们还有其它需求,那么长庆楼还是老办法,拿出一张仿单,表示可以帮客人们叫“外卖”……
  一天下来,饱食美味螃蟹的食客们纷纷走出长庆楼,打着带有姜醋味道的饱嗝,扶醉而归。
  他们多半还没有经历过这种阵仗:满桌都是螃蟹菜,各种螃蟹菜,新鲜便宜又好吃,而且敞开供应——尽你吃!
  这时如果有人再问长庆楼的名菜是什么?黄雀酢?……谁还记得那个。
  第94章 百万贯
  长庆楼在八月十一那日搞了“螃蟹节”之后, 又一鼓作气,搞了“山蔬节”、“仿菜节”和“鲜果节”。
  山蔬,顾名思义, 是山野蔬菜,尤以蕈子、笋干、野菜一类为主, 主张用山野时蔬调出清雅香味。
  仿菜则是“仿真食物”的大荟萃。
  比如那“假煎肉”, 是用葫芦、面筋等物制作的形似煎肉的素食,与此类似的还有“假炙鸭”、“假河豚”、“假元鱼”之类1。
  在此之外,“仿菜节”里长庆楼还供应各种各样的造型点心:叫做“笑靥儿”的蜜饯, 宛若美人笑靥;叫做“花瓜”的水果,被雕成了鲜花的形状;叫做“亭儿”的面点, 是用面团也一趟捏制的亭台楼阁2……单是驻足围观, 就觉美不胜收, 更别提它们都是可以食用的美味了。
  而“鲜果节”那就更简单明了了,中秋前后, 正是不少时令鲜果扎堆上市的时候,石榴、温桲、梨、枣、栗、葡萄、橘子……
  长庆楼的“鲜果节”, 不仅成筐成筐地兜售小贩们从汴京城外运进来的新鲜水果, 更有不少水果入馔的菜肴, 样样美味。
  汴京百姓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坊间各家正店脚店,多半是事先准备一份菜单水牌, 上面荤素搭配,口味齐全。这些店家往往一季才换上一两次菜单,在时令食材上市下市时对其调整。
  而长庆楼则采取的是“一拥而上”的模式,一日之内, 尽是一个类型的菜肴。让喜欢的食客一次性吃到爽。若是不喜欢也很简单, 改日再来就是了。
  长庆楼采取这种模式, 旁人也觉得情有可原。
  “试营业嘛!都还没有正式开业。”
  然而人们却不知道,除了“螃蟹节”,厨房的活计多半由长庆楼自行承担之外,之后几天,都是从附近脚店请来的“外援”,由他们短暂入驻,配合长庆楼的“主题”,烹制各自的拿手菜。
  相形之下,长庆楼更像是把厨房租了出去,供各脚店的大厨使用。
  而各个脚店的大厨轮流到店,烹饪一回,也不怎么影响自家店面的生意。
  但长庆楼内部,明远和史尚,这自己人之间,产生了争论。
  史尚认为:试营业时这样做,食客们还能理解,但要是到了重新开业时还是这样,难免落人话柄。
  明远却想得不一样:他是把长庆楼看成了一个流量平台。之前通过扑买、装修、登报纸、发仿单……已经将来长庆楼的流量做到最大。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高薪聘请一位不知底细的名厨,还不如邀请其他已经成熟的脚店,进入长庆楼,分享他这个平台的流量。
  “我想要将长庆楼改成一家类似‘万家美食汇’的酒楼。食客们到这酒楼,可以品尝各家名店的名菜和小吃,当然了,和它们自家比起来,菜品的数量会很有限。”
  “比如,来长庆楼可以一次吃到曹婆婆肉饼、贾家瓠羹、孙好手馒头3……而不需要分别跑去曹婆婆家、贾家和孙好手家那里。”
  史尚抬头,凭空想象自己同时吃着这几样,竟然觉得还是挺有诱惑力的。
  “我的想法是,可以先邀其他脚店免费入驻,经营得到的利润归他们所有。而长庆楼依靠供应酒水赚取利润。以后合作得久了,他们提出常驻这里,我们就与他们分润。”明远问史尚,“你看这样办好不好?”
  “可是……尽管如此,最好还是有一位自己的主厨。”
  史尚是出于老成周到的考虑。
  “能够做一些家家都有的菜肴。不至于客人想要点一件最简单的菜品,咱们还得叫一个‘闲汉’专门去跑一趟……”
  明远觉得,真遇到特殊情况,让闲汉去叫个外卖也没什么不好。
  但他同意史尚说的,不能凡事都指望外人。
  万一有一天,整个汴京都联合起来拿捏长庆楼,那可真是没处哭。
  “你有主厨的人选吗?”
  于是明远问史尚。
  史尚摇摇头。
  要找到合适的主厨人选,还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办到的。
  “一时也急不来,”明远理解地颔首,“先按我的法子来吧!反正这几天已经都和那几家脚店联系好了。他们也都愿意……”
  他们占用了长庆楼上一间閤子,一面说话,一面透过新安的玻璃窗,观察长庆楼外面的人群。
  外面既有驻足欣赏灯箱和玻璃窗的汴京百姓,也有排队等候进入长庆楼用餐的食客们。
  这时,那位最擅长切菜的酒博士探了个头进閤子:“史东家、明郎君,有两位女客求见两位。”
  “女客?还是两位?”
  史尚双眼放光,显示他心中已燃起了熊熊的八卦之火。
  “额……是姓平和姓郝吗?”
  明远头疼地揉揉太阳穴,他能想到的能主动来找自己的,也就是平蓉和郝眉这一对“新式杂剧”主演搭档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