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穿越>不良臣(科举)> 不良臣(科举) 第111节

不良臣(科举) 第111节

  “子川、子孟请坐,不妨待会与我同饮。”
  祝明源见他此时才吃晚饭, 又联想到谢良臣平日也是公务繁忙,便抿了抿唇,在桌边坐下了。
  见好友表现太明显,唐于成便在桌下拉了拉他的袖子,提醒他收着点脾气。
  虽然他们三人有同窗之谊,且是多年的朋友, 但是毕竟如今地位不同。
  谢良臣身居首辅之位,朝上朝下更是大权独揽,他怕祝明源一会说话太冲, 再得罪了对方,到时候三人都下不来台。
  就像是没见到两人在桌下的小动作一般, 谢良臣执起酒壶给二人一人倒了杯酒,后才笑道:“没想到子川现在还记得我当时说的话,我还以为你忘了呢。”
  见他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样,祝明源眉头皱得更紧, 盯着他道:“原来我还不信, 觉得你之前所做种种不过是因为局势危机, 迫不得已,可是现在看来, 你不过是在践行当日之言罢了。”
  屋中的下人已经全部退了下去,此时无外人在场, 谢良臣也不避讳, 直接点头道:“的确如此。”
  如此干脆的承认了, 不说祝明源, 就是唐于成都惊讶了,微张着嘴看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 祝明源一下就着急了起来,“你可知如今多少人在背后说你是......你是......”
  谢良臣咽下口中的饭菜,见他着急,还笑着接过话头道:“说我是胁迫幼主的奸臣贼子是不是?”
  见他还有心情开玩笑,唐于成也忍不住出声道:“人言可畏,子岳你不可不防。”
  吃得差不多了,谢良臣也放下筷子,准备跟两人好好聊聊,便让人收了饭菜,重新上茶过来。
  “这些流言我听到了一些,也知道大概是什么人在背后推动,不过子孟放心,这点闲言碎语还不至于对我造成什么威胁。”
  打舆论战嘛,这点他可比这些古人有经验。
  什么话题最能煽动人心,什么消息最能抓人眼球,以及如何将自己的观点不着痕迹的输出给别人,他早已了熟于心。
  之前在京中他收养的那批孤儿已经被下放到了各地,且按着谢良臣的指示,都建立了宣传部门,开起了时政报刊。
  之所以他还没有让底下人进行舆论反击,就是为了让他的对手们先把调门拔高,甚至有意让人“误会”自己。
  等时机差不多了,他再让人放出对方为何要攻讦他的动机,以及将自己为了百姓民生又如何的呕心沥血,忍辱负重,甘受误会。
  强烈的反差之下,之前那些被煽动的人就会对谢良臣生出无限的愧疚,并且以后再遇到此等妖言惑众之语,就会生出戒心,不再被轻易的蛊惑。
  看他似乎真的成竹在胸,唐于成知道好友的能力,也就住了嘴,但是心中却仍有担忧。
  这担忧就是,向来蔑视皇权,对皇帝本人进行过压制的权臣,一般都会被皇帝记恨,等对方以后掌权了,则几乎都会算旧账。
  若是该权臣还活着,那么可能就是抄家灭门,要是死了可能就得挖出来鞭尸。
  这两种后果都可说惨烈,所以唐、祝二人才会漏夜前来找他问个清楚。
  若是他真打算一条道走到黑,两人则要力劝他悬崖勒马,若是他无此打算,那就得收敛一下平日行事的作风,不要太过强势。
  尤其是不要当着融安帝的面发火,此举大有威吓天子的嫌疑。
  祝明源也做此想,所以谢良臣说了让他们不要担心后,他反而更担心了,沉声道:“子岳,我一直不明白,你为什么对陛下有如此大的敌意。”
  谢良臣放下茶盏,闻言微摇了摇头道:“我不是只对当今皇上有敌意,我是对整个皇权制度都有敌意。”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是此言一出,无异于石破天惊,唐、祝二人皆不敢置信的看着他。
  见他们不说话,谢良臣反而开口发问:“当日我们在盂县时曾讨论过此事,子川与子孟当时似乎并未就此得出确切答案,如今我却要问你们了,你们是忠于民还是忠于君,是为郑家人效死,还是为民族效死。”
  谢良臣彻底收了脸上的笑,神情无比的严肃。
  “这个问题若是搞不清楚,那么我们做的一切事情就都是混沌的,愚昧的,若是忠君,你们想达成的愿望是什么,是否能实现,若是忠民,那么你们想要达成的世界又是怎么样的,又该如何做,这点十分的重要。”
  一记又一记的叩问砸下来,祝明源只觉脑子嗡嗡的。
  当初在盂县遭遇如地痞流氓一般的衙役勒索时,他十分的气愤,以至于后来考中进士便主动去做了推官,就是想查清狱中到底有多少的冤假错案,有多少百姓是被无辜抓进来的。
  可是多年为官下来,祝明源早已明白,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仅凭他一人之力根本做不到澄清玉宇。
  他能做的也仅仅是在处理一县、一州或是一府的案件时,尽量为冤者平反
  他的志向说来简单,就是想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尽量还人以公道。
  如今谢良臣问他想要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祝明源能毫不迟疑的说出来,但要是问他忠君还是忠民,他就无法立刻给出答案了,至于如何实现,他更是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唐于成比祝明源要更灵活些,同时他也没有祝明源这样热忱的理想,他考虑的是,若是真要选,哪种情况下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好,毕竟他们都还要在这个世上活下去。
  “自尧舜起,历来华夏民族都是由能者统领,若是任凭国中一盘散沙,愚兄以为恐怕并不是什么好事。”最后唐于成想了想,审慎开口道。
  “子孟说得有理。”谢良臣点点头。
  “若是每位皇帝都如尧舜、成康一般,那我自是无话可说。但是纵观历史,历朝历代贤君与庸君、昏君、暴君相比,可说寥寥无几,甚至在遇贤君时,底层百姓过得也只不过比乞丐好一点而已,若遇君主不贤,则多酿惨绝人寰之祸事,朝代轮替数千年,此事皆未得改变。”
  “那如子岳所言,又该当如何?”唐于成又问。
  既要有人集权统领全国事务,又要代代贤良,这恐怕就是神仙来了也做不到。
  祝明源也反应过来,而且他刚才也想清楚了,若按他私心所想,他自认为如果非要在君主、臣民间选一个,他最后应该会选臣民。
  只不过还是一样的原因,他不认为有什么办法能让皇权的接替者不出庸碌之君,所以也一瞬不瞬的看着谢良臣。
  谢良臣见他们困惑的看着自己,便把以内阁替代皇权,令其慢慢只具有象征意义而不具备实际参与政事的计划说了。
  在他的打算里,内阁在未来肯定是要继续扩容的,如今的六部也太过笼统,说到底处理朝中事务只此六位高官,权利也着实大了些。
  他打算将目前的六部再次进行细分,如户部就可再分成专管农事的农业部和管理税收的财务部。
  除此之外,工部也可以再分水利、道路建设、工业发展等等部门,同时还要增加商部和学部,以及专门处理民事的部门。
  如此一来,原本集中在几人手中的权利就会被进一步分散,对于处理国家事务不仅更有效率,而且很多事也不再是一言堂。
  至于统领全局的问题,这点也不难解决,在将各部划分之后,又可另各部各司组织成立如内阁一样的扩大会议,推选出丞相总领全局。
  听他说到这儿,唐于成和祝明源皆双眼发亮。
  只是激动过后又不免皱眉:“这丞相既是大权在握,自然可以通过运作让这位置也代代相传,如此不是殊途同归了吗?”
  谢良臣早料到他们会这样说,于是笑道:“自然不能这样,既然定了由底下各部、各司的所有官员推举,那么当然就得规定任期,同时在律令中明确规定若有人敢以家族擅专,处理政事无能,损害国家利益,自然是立刻弹劾去职。”
  听他说律令条款,祝明源下意识就脱口而出道:“可是如今《大融律》中并没有......”
  见谢良臣笑盈盈的看着他,祝明源自己说到这儿也住了口。
  是了,既然谢良臣已经考虑到了这一步,那么自然如今的律令也得全改,而非只改关于皇权的那一处。
  然后他们又想到,既是要各部、各司的官员们推选,那这些官吏们是忠是奸就十分重要了,所以谢良臣才会推行新的官吏考核办法吧。
  为的就是将庸碌之人和不思为政之人先清理出去,只要此法能一直运转下去,那么吏治必然清明,而只要吏治清明了,那么自然他们推选出的人也是贤臣,所为之事当然也就利国利民。
  即丞相虽无皇帝之名份,但却代行天子之职,同时又不能不分贤愚的传位给自己的后世子孙,这倒是有点像上古时期的禅位制度了。
  只不过当时的人是主动禅位给贤良,后来的皇帝为了自己一家的富贵,所以父传子、子传孙,将华夏立足时的初心忘了个干净。
  如此一来,两人心中最后一点犹豫也没有了,毕竟主动禅位于贤,和因为律令而“禅位”,这根本不是问题,只要结果好就行。
  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好友这么大胆,且一来就把他们吓得不轻,祝明源还是忍不住也想吓吓他,于是开口道:“子岳如此推心置腹,就不怕我俩藏有私心,将你告发吗?”
  谢良臣见他都三十多了还跟小孩子一样幼稚,忍不住翻个白眼,哂笑一声:“你以为你们两现在是哪一党的?”
  此言一出,祝明源不说话了,尴尬的摸摸鼻子,借着喝茶的动作掩饰自己的心虚。
  他们还能是哪一党的,不就是谢党?
  两人是谢良臣一手提拔起来的,又是自少年时起的同窗好友,要是他真犯了大逆罪被诛九族,那他们二人铁定是在其中的,毕竟占了个“友”字。
  这也是他们今天为何会来找谢良臣探问底细的原因,毕竟谁都不想死,不是吗?
  不过既然谢良臣已经打算“一条道走到黑”了,且他们对谢良臣提出的改革之法也深以为然,那么自今日起,他们也算是彻底的上了同一条船了。
  为着这个目标,唐、祝二人也将开始全力的配合谢良臣,不管是朝上与百官周旋也好,朝下逐渐让国中百姓改变认知也好,这条路一旦走上,那就是不成功便成仁。
  又过一月,上邶开始下雪。
  今年的冬天来得似乎特别的早,谢良臣前日还穿的棉衣,现在却要披狐裘了。
  奉天殿外的御道上,文武百官早已等候多时,只等时辰一到便进殿准备早朝。
  此时他们见谢良臣从马上下来,沉静如水的眸子从队伍扫过,不少人下意识的就僵直了脊背。
  “见过谢大人。”
  “谢大人早啊。”
  谢良臣抿唇矜持朝他们颔首,一路走到最前头,守门的太监见他来了,看了眼将尽的沙漏,又看了眼天上飘着的雪花,立刻殷勤的迎上来道:“上朝的时辰已是到了,谢大人稍等,咱家这就让小的们开门!”说着竟真着人将殿门打开了,让百官们进了殿中。
  “有劳公公了。”谢良臣朝他笑笑,抬步进了奉天殿。
  后头的官员们见状也跟在了后头,不过他们见宫里的小太监如此巴结谢良臣,还是有人不忿。
  礼部侍郎赵大人就是个极重规矩的人,以前他就很是看不惯谢良臣,又见他如今竟敢不到时辰就进殿,公然藐视皇家礼法,立刻气得吹胡子瞪眼。
  “哎呀,侍郎大人,你可千万别去得罪他,如今咱们这谢首辅可是正当权呢,你若得罪了他,可不得了。”一个身穿深绯色朝服的官员朝他低声道。
  不说还好,这一说让原本只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的赵侍郎彻底下不来台,便是心中有点退缩了,也得在嘴上硬起来。
  “哼!我会怕他?你且等着看,要是一会此人再敢失礼,我就是舍了这顶乌纱帽也得臭骂他一顿!”赵侍郎气哼哼的道。
  眼见拱火到位,那人也不多说什么了,朝赵侍郎拱拱手,随后也进了奉天殿。
  又过了不到半个时辰,融安帝来了,同时殿中诸人也安静下来。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融安帝刚在龙椅上坐好,他身边的太监便一甩拂尘,拖长声音唱喏道。
  殿中诸人皆安静如常,无人有要事禀报,正当那太监准备再次出来宣布退朝时,谢良臣出列了。
  “回陛下,臣有事要禀奏。”
  融安帝看了一眼站立堂中的人,后垂下眼睑,语气平和的开口:“哦,不知谢爱卿有何事要奏?”
  谢良臣直起身子,回道:“自新的官员考核制度兴起之后,臣发现各部间的事务实在是过于纷杂,不利于统筹管理,臣以为只六部统管全国事务实在有些不便,因此特请改六部为十七部。”
  要拆分六部?!
  此言一出,别说是各位朝臣了,就是上头的融景帝都惊了一跳,脸上神色几乎按捺不住。
  脱口而出道:“你大胆!”
  眼见皇帝发怒,谢良臣却一点也不怕,淡定的抬起了头,盯着融安帝道:“陛下请息怒,臣不过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且陛下还未曾看过臣的折子,恐才有此误会。”
  言罢,谢良臣亲自拿了折子在手里,然后一步一步朝上走去,最后将折子放在了融安帝的跟前。
  融安帝身子朝后微仰着,双眼死死的瞪着他,脸色煞白。
  帘后的两宫太后也有点吓到了,还是李太后先反应过来,低声斥责道:“谢大人,你这样是否太过无礼了些!”
  谢良臣弯起唇角笑笑,朝帘后躬了躬身,启唇道:“太后娘娘勿怪,臣也是一时心急,因此失仪,还请陛下及娘娘恕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