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其他>正德大帝> 第213章 有文官首倡废科举

第213章 有文官首倡废科举

  朱厚照面色凝重了起来,眉头紧锁着,他看了袁宗儒与刘宇一眼。
  袁宗儒和刘宇都低垂下了头。
  “既然如此,你们都说说这兴学之事还做不做,实话实说,朕不会把你们怎么样”。
  朱厚照站了起来,他看得出来,现在这些文臣们已经有些怕自己,怕自己又一言不合就砍头杀人。
  因而,朱厚照也就只好起身走到殿门处,背对着这些文臣,以免这些文臣在正面看自己时过于害怕,害怕的不敢说实话。
  “兴学之事自然是要做的,教化天下黎庶,使人人知而好礼,本为德政,只是强令庶民之子入学,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增加了黎民之负,陛下欲让天下黎民知其教化之意义,得让黎民之得教化之利,以臣看来,莫若取缔强制之令,听凭百姓自愿方可。”
  内阁首辅王华这时候先说了一句。
  他知道推行全民教育,让大明的百姓都变成读书人是眼前这位皇帝陛下的理想。
  可他不得不在心里承认,皇帝陛下的理想有时候也和自己想建立大同社会的理想一样空洞。
  普通百姓在没有富足之前是很难有培养自己下一代的意识的,甚至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就算是养活孩子都是一件很难的事,而如今朝廷还要让其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明显是在让普通老百姓为难,尽管是免费教育,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孩子不是放在家里养的娃,也是劳动力。
  “首辅所言,实为解民所困之策,臣也以为,兴学之事不可废但可以改良,社学与高等小学堂继续设立,乃至以后还可以在府、省以及南北京师设立学校,以教天下士子,但这些士子当于何等学识由朝廷用之,还需确定出来;
  另外,为促进大明愿进学之读书人学新学而不以儒家朱子为法统,臣以为当废除科举!
  然后对从京师各大学乃至国子监毕业者直接授官,如此可令天下士子踊跃入新学。”
  内阁次辅刘宇知道自己今日所揭露的学政改革之弊处引起了皇帝朱厚照的不满,但他此时提出废除科举的主张来,则是想告诉朱厚照,自己并非是有意要和皇帝陛下您作对,也并非是不懂皇帝陛下您的目的,自己作为内阁阁臣,只是要替你说出您想做而没敢立即做的事。
  废除科举?
  刘宇的话犹如一声焦雷炸裂在狭窄的内阁与司礼监值房。
  谁也没想到这位刚刚还第一位对皇帝陛下苦心经营的全民教育唱衰的内阁大学士,如今又直接对科举制度开炮,而且直接扬言废除科举!
  朱厚照自己也着实被刘宇的话给惊吓了一下,他倒也没想到刘宇会直接提出废除科举。
  他不得不承认,在自己刻意培养官僚资本集团甚至让官僚资本家们代替传统士绅掌控朝政后,这些有着官僚资本家背景的文官们开始与以往保守的文官们有些不一样了,连废除科举这样的话都敢说出来。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狡猾的文官只想着一味取宠于自己,而故意挑自己想听的话来说。
  虽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只要说到皇帝心坎里,自然会备受皇帝器重,至于开炮后的后果自然也是由皇帝承担,毕竟自己只是提出个建议而已,决策的人是皇帝。
  所以,朱厚照没有流露出想废除科举的表情来,作为万人之上的皇帝,有时候藏愚守拙是很有必要的,要不能让人轻易摸准自己的脉门。
  朱厚照没有转身,想着看看其他文官有什么反应。
  户科都给事中袁宗儒也没想到刚刚还带头炮轰全民教育改革的内阁次辅刘宇,转眼就又炮轰科举制度,不由得直接反驳道:
  “臣以为,科举不可轻废,一则国朝已行科举多年,天下士民无不奉此为圭臬,此制也得以维系民心;
  二则如今天下生员、举人者皆靠此为进阶之梯,若科举一废,岂不让天下士子报国无门也,总不能让其回去同孩童一样也学算术常识吧!”
  “可如今科举所选之才以善空谈疏实务者居多,下不知百姓之忧乐,上不知朝廷忠奸,且多为胥吏所利用操控,甚至不乏甘为胥吏所用,以敛财自肥者!如今之科举,所选之人才多为治学者,而事功者需由新学选之不可!”
  内阁次辅刘宇反驳道。
  内阁首辅王华见此忙也说道:
  “科举废与不废当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廷得有选士之法,科举废,则必应有新的选士之法替代才可,科举若废当在新学成熟之时方可,臣以为科举与新学可以并用之!”
  “依旧如现今之制,中进士者可直接选官,中举人者可选择参加会试殿试,也可选择入京师大学进修选官,而高等小学堂之后当再设各级学校,最终可以直接入大学,大学毕业者也可以直接选官。”
  王华说完之后,朱厚照才转过身来:
  “甚好,科举即便要废也不能骤然而废,大明以科举为取士正途已有百年,它不仅仅是一个取士之法那么简单,而是许多人以此谋生的手段,从乡间老儒到朝中清流,莫不以传授经义文章为生,朝廷不能断其生路;
  但是,这新学之制度得进一步完善,朕准刘卿所奏:
  不再强令百姓之子入学,或许朕与众卿现在最应该先要做的是让天下百姓无饥饿贫困之患,若人有余粮且不用承担赋税之苦,为人父母者怎么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多读书;
  高第小学堂依旧要在南北直隶设立,且于各府设中学堂,不一定只有一所,诏令各府可根据本地所辖学子多寡增添几所中学,中学初级与高级,初级者除国学算术外,需有历史、地理、政治、格物、化学、生物、武艺七科;
  你们现在也应该都明白这些课涵盖着什么学问,高级者可令学生除国学算术外,于其余七科中任选一科学习,高级中学毕业后可参加高等教育考试,由各省主持,同于科举之乡试,考中者可凭志愿报名成为大学之学生,由帝国各大学根据学生成绩于各省招录之,录取数量也由各大学自己决定,具体细则学部再详细拟一拟,拟好后交于朕,朕再细细安排。”
  “陛下,以上之策还是暂于南直隶实行?臣以为当只暂于南直隶推行小学、中学、大学等新学之制,而其余诸省则暂令各地方官设小学便可,以此节约银款,毕竟除南直隶外,其他地区皆依旧会以科举为重,现在设立中学大学只怕也无甚益处。”
  管户部的王琼说道。
  朱厚照点了点头:“准奏!但可以下诏于天下,准予民间乡绅自建书院治学,治学优渥者,朕会给予奖掖!”
  “遵旨!”
  内阁首辅王华等文官皆拱手行礼,对于朱厚照突然明旨准天下民间建书院一事,众臣也都甚为高兴,毕竟对于他们这些进士出身的文人而言,可以建书院就意味着可以名正言顺地开科举培训班赚钱。
  朱厚照也知道如今自己即便鼓励大儒名士开办书院,也只会开办成科举培训班,毕竟科举培训班赚钱且有更多的利润,但朱厚照应该也能有几个不以名利为重的名士大儒开办起一些具有研究社会科学功能的书院出来,那样也可以算是大学了。
  学政廷议结束后没多久,关于组建高等小学堂以利社学毕业之学童升学继续教育的钧旨便正式昭告天下,而与此同时,户部也开始专门拨银且规定那一部分税赋可归为地方自用为教育经费。
  于是,天下地方官无不纷纷建新式学堂,目的或是借机捞钱或是让上面看见自己的政绩,总之无论是哪种初心,各地的高等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了出来。
  再加上正德皇帝明旨准予民间私建书院,于是天下儒士莫不称赞之,纷纷建书院,一时间书院数量大增,今有某致仕尚书建山岩书院,明有某致仕侍郎建水泉书屋。
  不过,因为朱厚照不再下诏强制学童入学,因而各地的高等小学堂,依旧是许多家境殷实或富贵的子弟入学,而且因为这些高等小学堂老师都是官员在地方上招的老儒,再加上家族之人也希望自家孩子习儒学走科举,因而这些高等小学堂也都成了科举培训班。
  私人建立的书院则更是如此,每日基本上也都讲解儒家理学经义为主,也基本上都是科举培训班。
  但朱厚照相信尽管短期内因为天下百姓只知参加科举获取功名才是正道而导致学界依旧以学习儒家经义为主,但随着自己在政治上刻意重用新式教育教育出来的人才,定会让这种风向发生改变。
  不过,朱厚照觉得自己现在更重要的还是增加大明的财富值,让百姓们越来越富裕,让百姓们对接受教育的功利心不要那么重,让他们逐渐意识到接受教育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提升自己的素养,更好的了解自己,并发挥自己的价值。
  只有让大明的百姓们主动接受教育并主动思考如何获取物质利益以外的兴趣才能激发华夏民族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但这个肯定还有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让百姓们明白,因为当一个人还只在为了生存而奋斗的时候,你没办法劝他放弃功利之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