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其他>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381节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381节

  胤禔为了等三个弟弟,拖拖拉拉来到欧洲大陆的时候,已经是太阳历的九月了。
  这时候,欧洲即将进入最黑暗的时刻。
  在这时候,胤礽的书信也到了。
  胤禔捏着胤礽的书信笑了笑,让弟弟们支棱起来,把留在欧洲出访和干活的官员、民间学者全部使唤起来,让他们去游说欧洲诸国,调停战争。
  “大寒灾和战争让欧洲民不聊生,欧洲人也是人,也是爹娘生养的。我大清礼仪之邦,仁义之国,看不得人受苦。你们拿着本王的举荐信,去各国游说,希望他们能停下战争,携手救治百姓。”胤禔大道理是一套一套,“上策是停战,中策是停火,下策则是咱们低价卖给他们粮食,帮他们赈灾。我大清虽然国力有限,但不忍心看生灵涂炭,愿意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救济友邦。”
  胤禔的三个弟弟们:“……”
  大臣和民间学者们:“……”
  如果这话是太子殿下在说,他们就信了。但此话从直亲王口中说出来,他们怎么总觉得直亲王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呢?
  不过能调动粮食的权力在皇上手中,直亲王只是奉命行事。
  皇上和太子仁慈,做这种事正常。他们只是对直亲王有偏见,才会狐疑。
  大清的大臣和民间学者们就算没有一颗仁慈之心,但也希望能经过调停欧洲大战之事青史留名。
  大臣们和民间访问团的文人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史书中的典故倒背如流。
  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最群星璀璨的时候,就是春秋战国之时。
  现在欧洲,不正是春秋战国吗?
  他们从史书中看过的那些辉煌的故事,如果能在欧洲的春秋战国中实现,说不准他们也能在未来混一个圣人的头衔。
  而且这可是调停海外的战争,听上去比国内自己打来打去还厉害一些。
  当然,这些人中也有真正仁慈,真正认为欧洲人也是人的好人。
  比如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身体越来越好的顾炎武等人。
  他们来欧洲之后本有些水土不服,但见到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之后,心中理想火焰熊熊燃烧,居然连带着身体也仿佛变年轻些了。
  他们出海已经几年了。
  这几年大清民间学者出访使团的船来来回回,人换了好几拨,那几个出访前见过胤礽的老头子们却一个都没有回来。
  胤礽特意吩咐清军照顾他们。他们住在荷兰同一个庄园中,一同出门,一同结交外国好友,一同回来整理见闻著书立说。
  当欧洲乱起来之后,他们不忍看着生灵涂炭,再加上身体不好,本准备回国把草稿整理好,将新的书刊印成册,了结最后一桩心愿。
  但胤禔这一番话后,他们却变了主意。
  这帮一只脚踏入坟墓的老头子们想起自己在清军入关之后,见到中原百姓种种惨事,不由移情。
  他们曾经奋斗过,也曾经逃避过,最终失去了所有梦想。
  现在仿佛旧事重演,他们就算不能结清遗憾,至少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做一做该做的事,能救下几条命就救下几条命,也算不枉这风烛残年了。
  胤禔接到的胤礽的书信中,有让胤禔好好照顾顾炎武和其他几位老人,让他们赶紧回京的话。
  胤禔都为他们备好船了,他们却不愿意离开。
  胤禔懒得管其他不认识的人,只找到顾炎武道:“你是保成的老师,若你死在这里,我怎么和保成交代?你也知道保成对亲近之人有多心软,我绝不会让保成为你难过。你不走我,我就绑你走。”
  顾炎武叹气:“直亲王,将老朽这一封信交给太子。若太子见过后仍旧坚持让老朽离开,老朽就离开。”
  胤禔无语:“我觉得你就是在拖延时间。罢了,不就是让蒸汽船跑一趟,这点钱本王耗得起。”
  胤禔知道顾炎武倔强,若是强硬地将顾炎武带走,中途可能会出意外。既然顾炎武松口,他就按照顾炎武的话来做。
  胤禔本以为,无论顾炎武写了什么,胤礽都不会同意年事已高的顾炎武待在欧洲的乱世。
  但胤礽看到书信之后,却长长叹了一口气,说不出拒绝的话。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之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鹅毛。
  每一个读书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能践行的人少之又少。
  正如厉害的将领更愿意在马背征战时死去,而不是在病痛和回忆中死去。
  顾炎武宁愿死在践行梦想的路上,也不想死在温暖的榻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许在后世人看来,把华夏之外也纳入天下,简直是愚不可及。
  但世界上总要有一些愚不可及的人,一些富有国际精神的人,一些把外国人也当人的人,来让这个世界别显得那么糟透。
  那些曾经在华夏百年耻辱中无私地帮助华夏百姓的人,那些华夏每年牺牲在海外的维和士兵,那些援助贫困国家的医生、老师和工程师们……面对他们,在键盘上打出“愚不可及”四个字的普通人们,真的能当着他们的面亲口说出“愚不可及”四个字吗?
  或许真的有人说的出吧。
  但胤礽说不出。
  以他大清太子的身份,他做不到不算计外国,做不到把外国人也当人。但他绝对不会侮辱这些真正的“圣人”,也不会阻止这些真正的“圣人”。
  只是有一点,胤礽不明白。
  “汗阿玛,以老师的智慧难道看不出,想结束战争的只是平民百姓,而欧洲贵族们都渴望战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吗?”胤礽疑惑道。
  即使儿子长大了,康熙仍旧揉了揉胤礽的头发,道:“保成啊,你看看史书中,春秋战国时那些四处游走的先贤们,难道不知道无法阻止战争吗?但他们仍旧四处游走啊。”
  有时候,心中的迷雾只需要轻轻一点拨,就能立刻消散。
  胤礽很快就明白了。
  有些事,明知没用,也要去做。
  史书中许多先贤,都在逆天而行。逆天而行,快成为华夏的传统之一了。
  所以他还疑惑什么?只能无奈地笑一笑,然后给老师写信,让老师保重身体了。
  康熙问道:“你想亲眼见到这一幕吗?”
  胤礽点头:“我想。”
  康熙叹气:“朕也想啊。春秋战国,谁不想亲眼看看呢。”
  胤礽再次点头。
  康熙道:“可惜啊,国内的事太多。”
  胤礽也跟着叹气。
  康熙拍着胤礽的肩膀道:“海外有保清在,你不用担心。南方又不安稳了,朕要去南巡,敲打敲打他们。你独自一个人监国,会害怕吗?”
  胤礽失笑:“汗阿玛,您说什么?儿子怎么会怕监国?汗阿玛放心去南巡。”
  康熙道:“此次朕南巡,政务你全权代理,不用报与朕。”
  胤礽:“……汗阿玛,您的南巡不会是想偷懒吧?”
  康熙狠狠敲了胤礽的脑袋:“说什么胡话?朕南巡时要做的事可多了,绝对比你还忙。朕让你全权处理国事,是考验你。你明年就成婚了,朕要考验你是不是真的能独当一面。”
  胤礽无奈:“成婚还要考验?难道儿子通不过考验,汗阿玛还不让儿子成婚?哎哟,别敲了别敲了,儿子知道了。”
  胤礽捂着脑袋:“再敲,儿子就傻了!”
  康熙板着脸道:“朕看你现在就挺傻。你可要好好干。朱棣在草原征战的时候,他那大胖儿子全权处理国事,能干得不错,你不能比前明朱棣的大胖儿子差!否则朕回来会狠狠削你!”
  胤礽使劲点头:“好好好。”朱棣那大胖儿子,确实是真正的大胖儿子,压塌炕那种。
  康熙严肃道:“认真点!”
  胤礽也严肃道:“臣遵旨!”
  康熙决定南巡之后,仍旧对留下太子一人在京城不是很放心。
  他先召集八旗都统,警告他们好好听太子的话,太子的命令就是他的命令。他已经把属于皇帝那一半兵符给了太子。哪怕太子说让他们去打罗斯国,他们都必须立刻去。
  他又给边疆将领写信,说自己即将南巡,让太子全权监国,他们也要听话,不可违背太子命令。
  康熙又逐个敲打京中大臣,让他们别有小心思,若他们为难太子,等自己回来,就百倍奉还。
  将领们和大臣们冷汗涟涟。
  皇上啊,您学姜太公钓鱼那么多次,鱼塘里的鱼都快绝迹了,您能不能放过咱们?
  就算您在的时候,太子的命令不也早已经等同您的旨意了?臣等还怎么敢违背太子?您是不是操心过度了?
  有人私下吐槽,康熙这不像慈父,简直活脱脱一溺爱儿子的慈母了。
  康熙敲打完人之后,又给太子选临时辅政班底。
  明珠和索额图当然都在,陈廷敬都被他紧急召回京城,唐甄也往回赶中。
  康熙还召回纳兰性德和曹寅在京城任禁军要职,但没有解除两人在地方上的职务,只让他们暂时待在京城辅佐太子,等自己回京之后再继续外放。
  得到康熙旨意的纳兰性德和曹寅苦笑不已。
  皇上啊,不就是下个江南,您至于吗?
  虽然太子的确是第一次独自在京城中监国,但太子曾经独自出海,也独自出征过啊。
  好吧,或许那时候太子身边有直亲王在,或许不能叫“独自”。
  而且第二次太子出征时,差点被刺杀身亡,皇上现在担心过度,情有可原。
  康熙点了一圈大臣之后,仍旧不放心。
  他看了看年轻臣子,把太子举荐的噶礼和阿灵阿也重用起来。
  康熙严肃道:“太子对你俩有知遇之恩,你们要记清楚这一点!”
  噶礼表情狂热。
  阿灵阿表情严肃,心里不断叹气。
  他怎么就上了太子这艘船?他真的不明白啊。
  但现在皇上都这么说,还让史官把这句话记在实录中。如果将来他背叛太子……哦豁,遗臭万年了。
  胤礽看康熙如此忙碌,很想劝说,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让他的老父亲继续忙碌。
  他知道上次遇刺,给康熙留下了太大太大的心理阴影。所以康熙现在反应再过激,他都只能顺从的安抚,以减轻康熙心中的担忧。
  胤礽想起自己第一世多次在京中监国,虽然他大事都要先禀报康熙再做决定,只是一个经办人执行者,但第一世的康熙是一点都不担心,非常信任他。
  现在的汗阿玛,不知道是信任还是不信任了,他真搞不明白,只能安抚他担忧过度的老父亲,纵容康熙天天找大臣的茬,跟被害妄想症似的,把权力全部交到他手中,生怕他吃亏。
  康熙终于忙完,轻装南巡。
  第一世中康熙南巡虽说不扰民,但不能完全不扰民,皇帝排场也是必须有的,否则接驾的曹家怎么破的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