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穿越>大明:开局抢了陈圆圆> 第383章 君王夜半虚前席,不问鬼神问苍生

第383章 君王夜半虚前席,不问鬼神问苍生

  晚间,随行宫女、太监已经把府衙布置得罗绮满堂,宫灯璀璨。锦衣卫严密把守,禁卫森严。
  府衙前厅之中,李存明早已吩咐下去,摆上了一桌酒席。诸位臣子前来赴宴,张尚贤也忝列其中。
  李存明与臣子们说说笑笑,平易近人,全无皇帝的威严之气。
  张尚贤好生惊诧,这种君臣相处的方式,倒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他因为刚刚归降大明朝,顾虑自己的身份,正襟危坐目不斜视,显得十分拘谨局促。
  李存明看在眼里,指着桌上的菜肴问道:“张先生,这些菜不合你的胃口吗?”
  “菜肴很好,很美味。”张尚贤道。
  桌上七大碗八大盘各色菜肴摆得满满当当,中间一个二尺见方的花钿髹漆木盒里,盛满了刚起锅的热气腾腾的猪头肉,一片片通红透亮,切得极薄。
  “来,尝一尝这熏猪头肉。”李存明亲自给张尚贤夹菜。
  张尚贤诚惶诚恐站起来,接了皇帝夹过来的猪头肉,放进嘴里细嚼慢咽,片刻后忍不住赞叹道:“唔,好香,肥而不腻,香而有味!”
  李存明道:“先生喜欢吃,就多吃一些。先生可知这猪头肉是如何熏制出来的?朕来告诉你,是使用茯苓、当归等药材熏制的。熏之前,取新鲜猪头先腌三五日,然后取出来挂在过风处,晾个十天半月,让其收水风干,再吊在熏笼里用药材来熏,微火轻烟,熏好一只猪头,总得一个多月的工夫。”
  “朕每逢与臣子们享用宴席,总离不开这一道熏猪头肉。你知道为何吗?”
  张尚贤摇头表示不知,夏完淳解释道:“陛下说了,熏制猪头最为要紧的,是耐心,皆因猪头上骨头多,处处有缝隙,必须让熏烟完全炙进去,让药材的香味完全渗透了。”
  李存明道:“没错,心急吃不了熏猪头。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可在朕看来,治国理政应该如同熏猪头一般,细致耐心,不留任何缝隙。张先生治理莱阳府,可谓与熏制猪头肉如出一辙,完全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这就是把药材香味渗透到骨髓里去了!”
  张尚贤慨叹道:“陛下从一道菜肴里也能琢磨出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可见陛下心里时时刻刻装着江山社稷,装着天下苍生。陛下,臣以后无论在何处当官,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永远铭记自己是个‘熏猪头肉’的。”
  一席话,说得众人大笑。气氛更加轻松,张尚贤也不再那么拘谨局促了。
  李存明趁机道:“先生不必着急,你是大才,自然有用武之处。敢问先生,可了解朝鲜国内情形?”
  张尚贤听得皇帝口吻变严肃了,放下筷子,一边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去,一边细细思忖。
  片刻后,张尚贤郑重其事道:“回禀陛下,臣本是辽人,对朝鲜国还是十分熟悉的。皇太极曾经发动两次入侵朝鲜的战争,分别在丁卯年、丙子年,经过这两次战争,彻底征服了朝鲜国,迫使朝鲜国王称臣纳贡。”
  “丙子年间,臣跟随清兵到了朝鲜南汉山城,有幸亲眼目睹看到朝鲜国王李倧率众出城投降。当时皇太极有意折服朝鲜国王,让李倧行三跪九叩头的大礼,伏地请罪,并让朝鲜昭显世子当了人质。”
  李存明道:“对于满清鞑子两次入侵朝鲜之事,朕是有印象的。朕要问的是,朝鲜国内更加具体详细的情形,张先生清楚吗?”
  张尚贤问道:“莫非陛下要发兵朝鲜?”
  “正是!”李存明倒也十分坦诚,拱手道,“朕是真心实意向先生求教,出兵朝鲜可行否?”
  张尚贤没想到自己刚刚归降,皇帝陛下就用这种军国大事来询问请教,不由得眼眶红了,极其感动道:“陛下如此信任我这个降臣,臣怎能不结草衔环以报陛下知遇之恩呢?”
  他情绪激动,为了说话方便,离开宴席站在桌旁空地上,慷慨陈词。
  “陛下问臣出兵朝鲜是否可行,臣的答案是可行!且不说拿下朝鲜后会对满清朝廷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先说如今朝鲜国内局势,国王软弱,兵疲民困,臣子们陷入党争,有此三点,攻打朝鲜易如反掌。”
  “先说朝鲜国王李倧其人,此人已经到了风烛残年,性情软弱,不是雄主。”
  “再次,朝鲜这些年以来一直不太平,万历年间经历了倭寇之乱,而后灾荒不断,百姓们生活困苦。皇太极两次发兵攻打朝鲜,事后掳走了朝鲜国内许多青壮年,或是作为奴隶,或是编入朝鲜营里跟随满洲四处征伐,朝鲜国中人口凋敝,大量荒田无人耕种,更是一蹶不振。”
  “最后,李倧当初是依靠西人党的支持发动政变,夺取王位的。他上位之后,国内便陷入了党争之中,西人党不仅要与东人党、山党争权夺利,自身内部也经常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内讧,最终分成了四个小党。总而言之一句话,朝鲜国内的政治乱成了一锅粥。”
  李存明听得兴致勃勃,他不知不觉挪动座椅,靠近张尚贤身边,道:“自从朝鲜受鞑子胁迫,与我大明朝断了来往之后,兼之朕最近几年忙于富国强兵之事,很少听到关于朝鲜的消息了。听张先生一席话,朕受益良多。”
  张尚贤得到皇帝的称赞,愈发高兴,当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陛下,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还有朝鲜国人对大明朝的景仰之情非常浓烈,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臣就不说历史典故了,讲几件臣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吧。满清朝廷入关之后,臣在礼部任职,顺治元年,朝鲜派出使团前来祝贺。以往朝鲜使团来中国,称为‘朝天’,可满清占据北京之后,他们就改称为‘燕行’,可见在朝鲜人心目之中,满清无法跟大明朝相比,大明朝才是天朝上国。”
  “朝鲜使团保持着大明衣冠服色,他们昂首阔步走在北京街道上,很是骄傲自得,引得京城百姓们又羞又愧。其中使团里有一人名叫许格,参见顺治帝时说什么也不肯下跪,在文华殿里大哭了一场。臣听说许格回到朝鲜辞官不做,隐居深山之中,自愿为大明守节。”
  李存明又是感慨,又是欣慰:“看来朝鲜国内还有许多人身在曹营心在汉,朕心甚慰!”
  在场的臣子们也是纷纷感叹不已,巩永固道:“朝鲜国是我们的兄弟之邦,无奈落在了鞑子手中,令人扼腕叹息。朝鲜读书人尚且心怀大明朝,怎么我国却有那么多大汉奸?哼,两相对照,汉奸着实可恶!”
  巩永固本是怨恨汉奸,咒骂几句而已。张尚贤却想到自己曾投降过鞑子,也算个“汉奸”,不免神情尴尬窘迫。
  李存明心细如发,替他解围:“张先生莫要多心,巩爱卿不是说你,他这个人向来心直口快。辽人身不由己,为了活命,投降满清不算大奸大恶之徒。只有那些投降后造孽多端,甚至参与屠戮我汉人之事的辽人,才是十恶不赦的大汉奸,朕决不轻饶他们。”
  张尚贤面色缓和下来,李存明又道:“张先生已经把朝鲜国内的情况介绍得很仔细了,朕想问先生,可有用兵之策?”
  “攻心为上!”张尚贤胸有成竹,建议道,“朝鲜国人心怀大明,他们是迫不得已才投降满清的,就像辽人一样,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只要陛下行仁义之举,以天朝上国之君的名义招降朝鲜,派出使臣宣读诏书,臣想朝鲜肯定会欣然重回大明朝怀抱的。”
  “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上上之策。”李存明点点头,追问一句道,“倘若满清派兵阻挠,且朝鲜国内有人心怀叵测,又该如何应付?”
  张尚贤何等聪明,领会到了皇帝的深意,道:“臣明白了,陛下担心朝鲜国内党派林立,会有宵小之辈居心叵测。臣也略有耳闻,昭显世子亲近满清朝廷,此人乃是朝鲜储君,确实该搬开这个绊脚石。”
  “你打算怎么做?”
  “臣听说李倧次子李淏与昭显世子截然不同,此人不仅心向大明朝,而且极其痛恨满清朝廷。”张尚贤言尽于此,不再往下说了。
  李存明已经看出他心里有了计策,只是此刻大厅里人多眼杂,他不愿意多说。
  “张先生,请随朕来。”李存明站起来,招呼着张尚贤去书房密谈。
  这一夜,君臣二人一直谈到天光大亮。天亮时分,李存明下了一道圣旨,任命张尚贤为大使,带领使团打头阵,先去往朝鲜。
  张尚贤从书房里走出来,只觉得恍恍惚惚,昨天还是个阶下之囚,转眼一夜之间又成了身但重任的大使。
  他百感交集,想起了李商隐讽刺汉文帝的那一首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他自言自语道:“我的才能无法跟贾谊相提并论,可当今天子求贤如渴,雄心壮志远甚汉文帝。昨夜详谈,陛下不知疲倦,且虚心求教,数次亲自给我端茶递水。此等待遇,古往今来有多少臣子有幸享受呢?我看李商隐那一首诗该改一下,君王夜半虚前席,不问鬼神问苍生!”
  而后跪在地上,重重磕头道:“陛下,臣去也,定当不辱使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