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穿越>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890章 回撤

第890章 回撤

  战线太长,就是他们向北推进的几路大军的联络也很不及时。
  到了第二天后晌,种建中才知道,整个战线都有南下支援的兵马,都一样避开了国朝的主力,在河北道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从出征至今,近月余推进近百里……这百里的空档有多大,种建中是清楚的。
  己方的几路大军,斥候都是精骑,即便是放出五十里,由于数量的原因,也无法准确探知北辽骑兵的踪迹……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在这时候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其实,即便是发现了踪迹又能怎样?待大军进发,又需要再一次侦查……
  “四位主帅的奏报,都是要求后撤……”
  章惇看着前线来的奏报,真的感觉有些无语了。
  他不是没经历过战事的纯文臣,说出这话的语气,就带着赞同的意思。
  四路大军,二十万军卒,推进百里,斩首不足五千……这预示着,至今没有真正的战役。
  若如此下去,国朝二十万大军甚至可以直接北上到北辽的中京道,参与北辽内乱大战了。
  自然,也会将这二十万大军彻底陷入北辽的重重包围之中。
  没有消灭对方,却长驱直入,这不正常。
  “毕竟已经拿下三州之地了,就这样撤军,相当于前功尽弃了!”
  王安石觉得可惜,很可惜。
  燕云十六州,前期收回四州,这又是三州,已经近半了。
  只是,他也清楚,没有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收复是虚假的。
  没想到官家的存人失地,人地两存,北辽也运用的如此好。
  “据前线的奏报,北辽中京道又出现了停战迹象,而南下增援的骑兵,这几日与日俱增。”
  “从国朝边境,到大军抵达的最北处,中间近百里的空档。这些空档,北辽统治百十年,即便是汉人,又怎能轻视?”
  “朝廷以及出征的大军,根本无从知道这百里空档中的汉人,是不是汉军…~”
  “一旦有变,四路大军二十万军卒,恐怕是深入敌方重围的境遇。到时候,河北道会是怎样的乱局……”
  国朝百万军卒,近六成都放开西北、河东与河北道。
  若不是倾国之战,河北道的兵力算极限了。
  谁曾想会是这样的战况?
  “报……河北道急报……”
  从开战以来,朝廷就开通了河北道至汴梁的急递通道。
  是比早年的红翎急递更迅速的传递途径。
  “禀报诸位阁老,唐县奏报,在离唐县北五十里处,发现北辽斥候……”
  果然……
  诸位内阁再一次围在沙盘前。
  百里空档,对于骑兵而言,处处是通道。
  河北之地受北辽统治百年,而早年北辽打草谷又时时来国朝边境袭扰。对于北辽而言,比国朝更熟悉地形。
  “回撤吧!否则真有可能将二十万军卒陷入包围之中。”
  “难不成北辽内乱平息了?若内乱不靖,北辽应该派不出可以围剿二十大军的兵力。”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还是以稳妥为善!”
  “北辽还是想多了,二十万大军的火器装备,即便是陷入重围,一样可以杀回来!”
  “陷入重围后的军心不可测。虽然国朝的军力提升了,可军心仍然是战斗最根本的。不可忽视……”
  内阁们围着沙盘议论。
  “请旨回撤吧……”
  王安石倍感沮丧。这一次官家放手让内阁主导的大战,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他是真的有点不甘,可也同样不敢拿二十万大军去试验。
  “可否增兵?”
  “没有机动兵力增援了。要不是汴梁的驻军,要不是调集南边的驻军。”
  “汴梁驻军已经是最少限度了,而调集南军北上,从抽调,再到增援河北道,至少需要一月的时间。”
  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好像唯有撤军是最合适的做法。
  没办法,还是得请旨回撤了。
  “官家,老臣在想,若有了北上作战最好的时机,朝廷该如何解决如今北辽的战术?”
  这一次就这样了,诏令已经发出去了。
  虽然内阁是请旨让各路大军回撤,但官家下达的诏令是,让各路大军便宜行事……
  内阁虽然有疑惑,可内阁一致议定出战的事,不能算建功,也就不再有信心反驳官家了。
  而对于官家便宜行事的旨意,章惇、王韶等有战事经历的内阁又赞同,便认可了。
  可是,王安石想不明白,若将来国朝与北辽全面开战,北辽仍然运用这般战术,国朝又该如何应对?
  百万军卒,也无法做成战车阵,整体推进。
  “王相,诸位阁老,诸位以为北辽是对我大宋惧怕吗?”
  “官家,这不可能。虽然国朝军力有提升,也有河东之战的大胜。若以此来断定北辽惧怕我大宋,不充分。”
  对于这一点,应该是共识,整个朝堂的共识。
  其实,根本上说,是国朝现在才对北辽不太惧怕了。
  “朕记得在讲武堂留下的记录中提到过,当战力无法支撑大军团作战时,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是最为奏效的。”
  “比如朕第一次南征对安南军,比如,朕最早期的万伊山演习使用的战术。都是在战力悬殊的情况下使用的。”
  “之所以河北道战线出现如今的现状,说明在河北道前线对抗上,北辽认为无法与国朝的战力相抗衡。这是其一。”
  “其二,北辽使用这样的战术,存在虚张声势的意图,让国朝担心大军陷入重围而撤军。”
  “这所有的一切,说明的只有一点:北辽内乱的战斗如火如荼了。”
  “至于说国朝最终与北辽大战……那时候北辽无意避开我大宋兵锋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便是国朝至少需要投入十万骑兵、运载兵员速度可比骑兵的小型战车,以及畅通并坚固的运输线。”
  “而国朝步卒、战车、骑兵默契的协同作战能力,是最为关键的要素。”
  战争的时机,不仅仅是指敌方,同样也要考虑己方准备的情况。
  还是筹划的有些迟了。问题是,有些事早不了。
  西夏平灭,招摹番骑,训练,忠诚度思想的灌输,番骑的火器运用等等,都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