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穿越>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126章 欧阳辩此人如何?

第126章 欧阳辩此人如何?

  包拯和文彦博就救灾的事情稍微的聊了聊,包拯先忍不住了。
  “宽夫有什么事直接说吧,我这里还有事情要处理呢。”
  包拯道。
  文彦博忍不住笑了笑。
  “希仁兄啊,别人说你不通人情,你这哪里是不通人情啊,分明是慧眼如炬嘛。”
  包拯笑道:“我若不是不摆出一副冷脸,请托的人太多,我懒得搭理他们。”
  文彦博点点头,将脸上的笑容一收,正色道:“希仁兄,今日我来,我就是想问问你,欧阳辩是个什么样的人?”
  包拯脸上露出沉思的神色,斟酌语句道:“大约是……一个口上讲着利益,却行着菩萨行为的人吧。”
  文彦博精神一震:“愿闻其详。”
  包拯的神色有些怪异:“一开始我听说欧阳辩此人,自然是因为那一首水调歌头,后来起意想要见他,是因为王安石给了一册书籍,哦,就是那一部富国论。
  看完富国论之后,我心中的震惊无可莫名,很难以想象大宋朝有人对经济如此的了解,并且如此的深入,这已经可以称之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了。
  后来我见了他,那时候他比现在要小得多,毕竟还是一个八岁的孩童嘛,然而他面对我却是落落大方,毫无惧怕的神色。
  你知道我的,别说一个小孩,哪怕是成年人,面对我都得心下寒了三分,但他却神色自若,我当时就知道,此子非池中之物。
  果然一聊,他的聪慧和见识果然非同一般。”
  包拯突然笑了起来。
  “……你知道吗,他当时来见我是因为何事?”
  文彦博好奇道:“因为何事?”
  包拯拈须笑了起来:“你知道澄园么?”
  文彦博道:“自然知道,京官的食堂嘛,现在谁要请客,不得都去澄园啊。”
  包拯笑道:“澄园就是这个小子的,当时澄园刚刚开业,我还在群牧司,那小子盯上了群牧司的年底尾牙宴,特意让王介甫上门来走关系,哈哈哈,你估计很难想象王介甫这家伙也会做这样的事情吧?”
  文彦博瞪大了眼睛:“王安石也会做这样的事情?”
  包拯肯定地点头:“是的,他来了,且做了,你也知道,我一向都很厌恶这样的请托,但来人是王介甫,我一来惊诧,二来也好奇,所以就顺势提了见欧阳辩的提议,然后欧阳辩来了。
  这小子对群牧司的尾牙宴虎视眈眈势在必得,所以我见他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要求,就着院中的那株梅花,做一首诗词,当时他只绕了一圈……”
  文彦博插口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包拯赞道:“就是这一首,你很难想象到,他只是绕着梅树一圈,就做了出来,才思之敏捷,简直是闻所未闻!”
  “那你说的满口利益,菩萨心肠指的是?”
  文彦博问道。
  “惠民河清淤的事情是他提出来的,当然他的说法是他要开发西湖城,然而西湖城你看到了,他根本不需要惠民河清理完才动工。
  他采取的是整体抬高地基,和惠民河清不清理根本没有关系,实际上他就是想要帮汴京的老百姓而已。
  这次西湖城的二期工程,其实他根本不必那么着急的,王启年和我说过,哦,王启年的好友是西湖城的干人,西湖城就是他在主管的。
  王启年说,西湖城根本不需要这么着急开业,着急开业是需要担风险的,二期也不需要这么着急,因为一期的项目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这么着急是冒了更大的风险。”
  文彦博道:“今日他所说全是商业,并无半句关于赈灾……”
  包拯摇头道:“避讳以及说服股东,个人不好大规模赈灾,以免朝廷忌惮,商人唯利是图,西湖城不是他一个人的,他不能说是为了赈灾,必须用利益说服其他的股东,所以……”
  文彦博叹息道:“用心良苦啊!”
  包拯点点头笑道:“但如果你认为他仅仅如此就太过于小看他了,你要理解欧阳辩,就得读懂他的富国论。”
  文彦博道:“这又是什么说法?”
  包拯道:“他曾经和我讨论过,他认为,商鞅变法后,重农抑商便成了历朝历代的国策,本朝重视商业,但某种程度上还是打着重农抑商的底子。
  欧阳辩认为,商业很重要,无农不稳无商不富,这个道理是讲透了的。
  这一次欧阳辩执意说服股东快速开展二期项目,如果我们认为他仅仅是为了赈灾,就未免过于小看了他。”
  文彦博眼神一滞:“还有深意?”
  包拯脸色严肃点点头:“以我对他的了解,恐怕还真的是如此。”
  文彦博道:“愿闻其详。”
  包拯道:“大灾之后必有大难,或是瘟疫,或是民变,或是饿殍千里,但这些的关键,就是大灾之后的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灾民无以为生,自然饿死的饿死,想活下去的就得去抢,但凡有点活路,他们才不会铤而走险。”
  文彦博醒悟道:“你的意思是,他是为了消除这一隐患,所以先行二期开发?”
  包拯点点头:“如果是其他的人,我不会这么想,但如果是他,我是可以肯定他是这么想的,我和他认识了两年多的时间,我和他的书信没有怎么断过,他展现出来的见识,我实话讲,我查他远矣!”
  文彦博闻言惊道:“希仁兄莫要戏弄于我!”
  也不怪他惊骇。
  包拯从政虽晚,但一路从地方到中枢,从中枢到地方,不知道走过多少地方,见识上并不比自己少,现在包拯竟然认为他的见识比不上一个只有十岁的孩童……
  包拯苦笑摇头:“很难想象对吧,我一开始也不太相信,但久了反而就习惯了。他的见识见解,有时候像是剑走偏锋,不循圣人正道,然而深思剖析之后,竟然大多不失为正道。
  在许多事物的见解上,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初时觉得荒诞不经,深思进去,又觉得理所当然!”
  包拯苦笑不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