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其他>纳米崛起> 第545章 蟾宫

第545章 蟾宫

  鹊桥号经过65个小时的飞行,期间机动变轨三次,加速两次后,终于到达了第二圈的远地点附近。
  此时鹊桥号距离蓝星大约12.8万公里,距离月球大约24.6万公里。
  蓝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开始作用在鹊桥号上,引力弹弓的效果,其实并不像弹弓,反而像投石索。
  星球引力拉着航天器高速旋转,到了临界点,航天器只需要稍微加速,就可以挣脱引力束缚,同时利用这股离心速度,加速飞向茫茫宇宙。
  鹊桥号就是这样,被蓝星的引力甩出去,飞向计算好的方向,即月球轨道方向。
  飞船驾驶舱内,杨理明看着各项数据,又不时和叶亚东、张锋交换意见。
  通过驾驶舱上方的窗口,只能看到一片漆黑的星空,我们经常看到的宇宙图片,是色彩斑斓的漫天繁星。
  但实际上,如果真站在真空中,眺望在广阔无垠的星海,除了那颗耀眼的大火球,很少能看到繁星点点。
  这其实是因为宇宙真空环境中,没有大量的气体粒子,不会发生光衍射之类,而人类的肉眼又只能观察到可见光,其他电磁波、光波是看不到的。
  日常书本上的星空图片,是通过各种红外望远镜之类的科学仪器,再经过电脑处理渲染后,形成的人工合成图片。
  在一片漆黑的宇宙中,默默地飞向月球,鹊桥号显得有些形单影只。
  探索这未知的浩瀚宇宙,总是需要一些耐得住寂寞的勇士,为人类晋升星际文明披荆斩棘。
  高速飞行的鹊桥号,在引力弹弓加持下,本身的发动机又加速了一次,速度达到了10.5公里每秒。
  虽然航线有一些斜角,导致鹊桥号要进入月球的交汇轨道,需要飞行28万公里左右。
  不过这个距离,对于速度高达10.5公里每秒的鹊桥号而言,也仅仅只剩下7小时24分钟左右。
  “报告,前进航线一切正常。”
  “报告,已和望月卫星完成连接。”
  杨理明点了点头:“进入自动驾驶状态,张锋你去休息先。”
  张锋检查了一遍自己负责的区域,又让队长再检查一遍,确认无误之后,他才漂游向生活舱。
  日常工作中,交叉检测彼此的操作设备,这也是从航空业中,吸取过来的教训之一。
  很多失误往往来源于疏忽大意,在正在孤立无援的深空中,由不得一点点马虎大意。
  而刚才张锋提到的望月卫星,是四颗特制的卫星,它们分别是望月1—通信中继卫星、望月2—通信中继卫星、望月3—导航卫星、望月4—导航卫星。
  这四颗望月卫星,位于蓝星和月球的格拉朗日点l1上,具体一点,是在蓝月格拉朗日点l1的晕轮轨道上。
  而格拉朗日点l1,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动平衡点,处于蓝星和月球引力的平衡点上,距离蓝星大概是32万公里左右,距离月球则是大约6.5万公里。
  至于望月卫星的作用。
  顾名思义,两颗通信中继卫星负责蓝星和月球之间的通信,而两颗导航卫星,则辅助蓝星和月球之间的导航。
  这四颗卫星是今年三月份才刚刚发射上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辅助月球空间站、月面基地的建立。
  在匀速巡航的过程中,杨理明又抽空联系了地面指挥中心一次,汇报了一些情况。
  一转眼,六小时五十分钟过去了,距离抵达月球轨道的交汇点,只剩下34分钟的时间。
  休息了六个多小时的张锋,被闹钟惊醒过来,他拿起漱口液清洗一下口腔,用特制湿巾擦洗一下脸部,便回到驾驶舱中。
  此时飞船开始制动减速,三人冷静的控制着鹊桥号,八十分钟后,成功到达交汇点。
  “开始变轨。”
  “收到。”
  用了五分钟左右,鹊桥号完成了机动变轨,成功进入月球轨道,然后开始环绕月球飞行。
  按照原定计划,鹊桥号将在月球轨道环绕2.7圈后,最停留在距离月球表面310~320公里的月球赤道平面轨道上。
  之所以在这么低的轨道上运行,主要是因为月球引力比较弱,这个运行高度已经可以满足空间站的正常环绕飞行了。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变轨,终于成功将鹊桥号的飞行轨道,维持在313~318公里的月球赤道平面轨道上,鹊桥号平均186分钟,环绕月球一圈。
  到达指定轨道区域后,队长杨理明开始分工:“亚东,轮到你休息了,其他工作交给我们。”
  “明白。”
  交叉检查了设备后,叶亚东去生活舱休息。
  杨理明和张锋则有条不紊的忙碌起来,别以为到了月球轨道,就可以高枕无忧。
  实际上,到了月球轨道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月球没有强大的天然保护磁场,导致太阳风暴和宇宙射线,可以长驱直入。
  人类为什么迟迟不建设同步轨道空间站或者月球空间站,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区域,没有蓝星的强大磁场保护,很容易被太阳风暴干扰,甚至摧毁。
  为了保证安全,鹊桥号开始进行变形,从“i”型分布,转变成为“l”型分布。
  然后通过机械臂,在两侧组装了两个圆滚滚的特制太空舱,该太空舱是强磁场保护舱,可以变成一个小型的强磁场,即法拉第笼。
  磁场保护舱不使用太阳能,而是采用了碳14核衰变电池,各自配备了420公斤的碳14核衰变电池。
  可以为超导磁场发生器,供应稳定又高密度的电能,这个小型强磁场,可以保护半径160米左右椭圆形区域,抵抗绝大部分的太阳风暴,特别是那些带电粒子,很容易被偏转开。
  当然,这还不够,为了增强安全性,蟾宫空间站内的其他电源,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调动很大一部分,作为磁场发生器的能源。
  磁场发生器本身也设计了超频工作的余量,毕竟航天器有三倍冗余设计,只有能源供应跟得上,磁场发生器的磁场强度最高可以提升4.5倍。
  组装了磁场保护舱后,杨理明测试了一下强磁场保存层的效果,没有问题后。
  他们又开始铺设太阳能电池板,陆续组装出其他太空舱。
  第一阶段的蟾宫空间站,当前的重量为117.3吨,目前还携带了3颗没有发射出去的卫星8.4吨,以及剩下的富余燃料32吨左右。
  将富余燃料和卫星的重量减去,蟾宫空间站真正的重量是76.9吨,包括鹊桥号飞船、核心舱、对接舱、物资舱。
  以及过来月球后,陆续组装出来的两个强磁场保护舱、一个备用能源舱。
  共计6舱1船,可以布置这么多太空舱,主体得利于材料技术的提升,让太空舱的综合性能,比以前提升了160%左右,而重量却减少了57%左右。
  鹊桥号飞船里面就两个小舱室,即驾驶舱和生活舱。
  其实鹊桥号飞船的作用,可不仅仅带蟾宫空间站的第一部分部件过来月球,还有紧急逃生的用途。
  一旦蟾宫空间站出现问题,宇航员可以通过鹊桥号飞船返回蓝星,或者返回天宫空间站,或者用于救援月面的广寒宫基地之类。
  前前后后忙碌了一个多星期时间,从将蟾宫空间站的初始太空舱和设备布置完成。
  杨理明漂过狭窄的生活舱,进入核心舱中,这里才是蟾宫空间站真正的核心,空间站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之类,都在该舱内。
  与国际空间站内部的脏乱差不一样,蟾宫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一脉相承,内部布局呈现出方方正正的格局。
  他来到核心舱计算机模块前,拉出隐藏的键盘,输入了一系列指令。
  耳机中响起张锋的声音:“队长,方位计算完成。”
  “收到,环月一号发射。”
  空间站的物资舱后面,一颗卫星被弹射出去。
  环月卫星一共有三颗,该卫星是用于通信中继领域的,毕竟蟾宫空间站要环绕月球飞行,而月球被蓝星潮汐锁定,正面永远朝向蓝星,背面却不为人知。
  如果没有中继卫星,一旦蟾宫空间站运行到月球背面,由月球的阻挡,就会导致蟾宫空间站和蓝星方向失去通信连接。
  因此布置通信中继卫星,成为当前必不可少的方案。
  三颗环月卫星运行轨道,距离月球表面大约1360~1830公里左右,加上格拉朗日点l1上的通信卫星,足以保证蟾宫空间站和未来的广寒宫基地,和蓝星保存不间断的通信。
  布置完成环月卫星后,杨理明回到驾驶舱。
  透过空间站的超高清摄像机,他和张锋清晰的看到了月球背面,这一个多星期来,他们每天都有一半时间,可以看到这片孤寂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更加多,也正是因为这颗天然卫星的存在,为蓝星阻挡了很大一部分的陨石。
  他们终于有空闲,配合地面指挥中心,开展一些月球科考项目。
  另一边。
  鹊桥二号飞船也准备就绪,在做了最后一次检查后,队长聂长风和队员石克己,驾驶飞船开始做大椭圆轨道飞行,准备奔向月球轨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