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节

  他也不可能让其他将领前去云州!
  一旁的关寒松和宋定边都没有开口,很明显,现在穆家父女有了很大的分歧,他们刚来到雁西卫,暂且不会插话。
  其实,他们作为大将军,以他们对军中的了解,是很赞同穆太澄的话语。
  对于大雍这样的入侵者,无论作多坏的打算都不为过。
  然而,穆太澄所想的这些,穆谊都已经想到了,并且……她都想好了应对办法。
  第1401章 云州计定
  穆谊既然提出要去云州潜伏,自然想过无数可能,也想过最坏的情况。
  “大将军,云州五城无比重要,这一点,不管是大雍还是国朝都清楚。云州五城在大雍手上几十年,被国朝夺回来的时间太短,大雍必不舍得将云州屠城,也必舍不得云州百姓……”
  云州在大雍手中已经几十年了,在三四代人的时间里,云州的一切都打上了大雍的印记,包括云州城的位置风貌,也包括云州的百姓。
  要消除这种印记,并不是没有办法。
  在国朝士兵接管了云州之后,将国朝的风俗习惯等等重新在云州立起来,对云州潜移默化,但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十年二十年乃至更多。
  当然,也有一个很快速的办法,那就是将云州百姓全部迁出,打散分布在国朝十大道之间,然后从国朝十大道迁移足够的百姓迁往云州五城,这样就能在最短时间内改变云州。
  事实上,在夺取云州之前,穆太澄就这样建议过,认为这是最快速最有效的办法。
  但是,汪印拒绝了。
  当时穆谊知道后还十分不理解,觉得为何要舍易就难,花那么长的时间去改变云州,若是中间发生什么事,该如何处理?
  现在,穆谊却十分能明白汪印当时的做法,并为此深感庆幸。
  倘若当时汪印不是选择了潜移默化,那么现在大雍来侵袭的话,大勇必定毫不犹豫会选择舍弃云州,那么父亲所说的屠城之类的事情,很有可能会发生。
  现在的情况是,除了国朝的军队掌管了云州五城,云州五城的百姓还是当初大雍所治的那些百姓。
  这对国朝来说,当然是不便之处,是哽着的存在,但是此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特别是在作战需要补给的时候,大雍必不愿舍弃这种诱惑和便利。
  穆谊不知道当初汪印是否预料到这种情况了,她也没有办法去知道,但是正是因为实际情况如此,让她有了筹谋的可能。
  “属下带领巾帼营士兵,可以化整为零混入云州之中,不仅仅是为了在云州刺探大雍的消息,更重要的是要混入大雍之中!
  “大将军,请您放心。属下以为,大雍绝不会将云州屠城。即便最坏的可能会发生,属下也一定能从云州脱身,属下要保住一条性命,很容易……”
  穆谊尽可能多地说出前去云州的理由,但是她也知道,是很难说服得了的,毕竟,再多的理由都无法保证绝对安全。
  从这一点来说,就不可能被认同,谁让大将军同时是她的父亲呢?
  就算不是因为她,为了属下将领的安全,父亲也不会让其他人前去。
  不过……无论说服与否,穆谊都打算带着巾帼营士兵前往。——唯有这样做,她才能看见一线希望,能够为国朝抵挡大雍的希望。
  穆太澄当然不会赞成,他心头簇拥着一丛丛怒火,既为穆谊的提议也担心,也为穆谊的提议而愤怒。
  雁西卫对大雍侵略有什么样的应对安排,对云州是怎样的策略,作为都尉的穆谊不可能不知道,在这样的前提下,穆谊还提出带着巾帼营前去云州,这是……这是……
  就算穆谊不顾自身的安危,那么巾帼营的士兵们呢?那是好几百条人命!
  穆太澄胸口剧烈起伏着,正想说些什么,一旁的宋定边却突然开口说道:“穆都尉,本将赞同你的意见,云州的确有很大的可为。穆将军,本将可派士兵与巾帼营一起,前往云州。”
  穆太澄一口气堵在了喉咙里,瞪眼盯着宋定边,却一下不知道该说什么。
  关寒松也没有想到宋定边会支持穆谊,犹豫着开口道:“宋将军,此事……须得从长计议。”
  宋定边却摇了摇头,道:“来不及了,大雍已经越境,我们已经失去了先机,要想拖住大雍,就必须要在云州五城有所动作。只有在云州布局,才能守住雁州。”
  在听穆谊说罢之后,他已经仔细想过了,觉得穆谊之计的确可行,最大的优势便是巾帼营的士兵,当中的确是可以筹谋的。
  “可是……”穆太澄当然还是反对,却被宋定边止住了话语:“穆将军,本将知道你担心士兵在云州的安全。但是……即便所有士兵退守雁州,又岂是安全?死守,最大的可能就是败,每个人最后或许都不能活着。这不是我们预料到的吗?”
  宋定边语气恳切,但是内容却是毫不客气,直接扯开了盖在所有人心头的那块布。
  是了,雁西卫对上五十万大雍士兵,他们知道毫无胜算,若是死守不退,最后是没有一个人能够逃得过的,哪有什么“绝对安全”之说?!
  应该说,不管是在雁州还是在云州,都没有安全的说法,所面临的都是生死危机。在战场上,这便是每一个士兵心中都有所预料的。
  事实上,到了目前这种情况,讨论安全之类的毫无必要,只有有一丝契机或可能,都要去做!
  不管是穆太澄还是他和关寒松,刚才就是所虑太多,但目前情况如此危急,怎么容得了他们去考虑?
  无需多说,去做便是!
  宋定边心中隐隐有一个预料,那就是只有在云州做安排,才有可能令雁州的士兵和百姓坚持到国朝援兵到来。
  所以前去云州,要讨论的是不是前去与否,而是要将穆都尉的提议完善!
  关寒松这会儿也反应过来了,没有多作犹豫:“是极!本将亦赞同穆都尉的提议!”
  在场三位大将军,有两位大将军赞同,这出乎穆谊的预料,也正是她暗暗期待的结果。
  她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求见,就是想得到这两位大将军的支持,也能够让父亲思考得更深入更全面。
  她想告诉父亲的正是宋将军所说的那些话,现在并不是计较安全的时候,现在应该不惜一切去拖住大雍!
  穆太澄看了看宋定边和关寒松,又看了看自己最为珍爱最为担心的小女儿,剧烈起伏的胸膛渐渐平静了下来,仍旧是一言不发。
  他还能说什么?他内心很清楚,他们所说的……都是对的。
  第1402章 抵达
  既然已经定下了前去云州布局的决定,穆太澄纵然心中有无数忧虑,却也不再犹豫,很快就下令,令穆谊带着巾帼营士兵前去。
  除了穆谊率领巾帼营之外,宋定边也带着士兵前去云州。
  宋定边认为云州实在是太重要了,既然已经打算在云州布防,那么就要做得更彻底和更全面,只靠穆谊和巾帼营的话,还是远远不够。
  因此,他也向穆太澄表示愿意带着士兵前去云州,与死守雁州的穆太澄、关寒松互为照应,或能拖住大雍的脚步。
  穆太澄自然没有不应的,一旦想明白了这场战争的凶险性,穆太澄也不觉得哪里有安全不安全之说了。
  宋定边带着士兵前去云州,所能做的事情,自然要比穆谊和巾帼营所能做的多。
  穆谊对宋定边的加入感到非常高兴,宋定边是这些年来军中极为引人瞩目的将领,既有实战的经验,又善于策略,这一次同去云州并肩作战,定然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说是布局布防,但是留给他们的时间其实非常少,更加上隐秘的需要,雁西卫很多将领都不知道穆谊带着巾帼营去了云州。
  即便穆谊不再出现,雁西卫的将领士兵们都心中清楚其是有另有要事,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穆谊会避祸回了京兆。
  从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就很清楚大将军和穆都尉会与他们并肩作战、死守雁州。——或许有人会退却,但绝不是大将军父女。
  在这些年的操练作战中,雁西卫所有的将领士兵都看到了穆谊的付出和心志,也为之由衷佩服。
  从一个娇滴滴的闺女成为不输于雁西卫任何一个都尉的人,当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难以形容,但是穆谊做到了,这值得雁西卫所有将领士兵的尊敬。
  不仅仅是雁西卫将领士兵的尊敬。
  此刻,宋定边看着紧紧跟在身侧的穆谊,内心不由得极为赞赏。
  穆太澄令一下,他便率领士兵往云州急赶,一刻都没有停。
  他所带领的士兵,都是仪鸾卫中的精锐和汪印的亲兵。——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赶来雁西卫这里的,都是汪印早就备下的力量。
  这些士兵比不上缇骑,但是比起军中其他士兵那就要优秀太多了,旁的不说,光是急行军这一项,就是其他士兵所远远赶不上的。
  宋定边带了这么多年兵,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士兵是他所带的士兵中速度最快的,但是让他感到意外的是,穆谊和巾帼营并没有落后太多。
  尤其是穆谊,比巾帼营其他士兵又要更强悍一些,可以说是能够跟得上他的速度。
  哪怕看得出她是全力以赴,但也跟上了。
  察觉到这一点,宋定边忍不住放慢了些许速度,让穆谊能够有喘息的时间。
  “宋……宋将军,不必顾虑属下。布防已经定下,将军可以先走一步  。”穆谊这样说道。
  她自然也能察觉到宋定边放慢了速度,心中却不愿意送定边这些人为自己耽搁了时间。
  事实上,她拼命赶上送定边你一行的速度,也不是为了展露什么或者不想示弱之类的,而是她知道情势的确很紧迫了。
  争分夺秒,他们不但要在大雍大军到来之前抵达云州,还要在云州隐匿起来,这对于她和巾帼营来说都是一场考验。
  往日里,穆谊觉得自己和巾帼营都不差,但此时却真的感觉到了自己与宋定边、与宋定边所带士兵的差距。
  光是行军这一项,她们就要全力以赴,而宋定边这些人却还游刃有余,这便是两者的差距。
  行军尚且如此,那么在战场上呢?
  穆谊不由得有点心焦,脸容越发肃穆凝重,如同出鞘的刀剑,散发着凛凛寒光。
  宋定边摇摇头,道“穆都尉,不是为了顾虑你们,而是士兵们能也需要休整。云州……就到了。”
  穆谊沉默下来,目光遥遥看向远方是了,翻过这座山岭,就能够看到云州了。
  云州仔细说来,也是雁西道的一部分,她作为雁西卫的将领,即便在云州还没有夺回来的时候,也曾许多次悄悄带兵前来,看着那雄险之地的云州。
  她和军中许多将领士兵一样,内心都无比希望能够将云州夺回来。
  她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云州真的被国朝夺回来了,雁西卫还接管了云州五城!
  她终于能以一个将领的身份,巡卫云州这个国朝的领土,圆了多年的奢望。
  但是,她跟随父亲前去云州的次数也不多,每次都是匆匆而去又匆匆而回。
  这一次,她留在云州的时间能久一点了。
  第1403章 第一个军令
  战争的惨烈,即便雁西卫所有的将领士兵已经有所预料,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实际的情况,要比他们所预料的还要惨烈得多。
  宁为太平犬,莫为乱离人。
  以往穆谊在京兆闺学的时候,曾听闺学的教习说过战时的惨烈,在自己读书的时候,也看过有关战时的描,但是她生长在国朝承平之时,是没有见过战时的情景,自然对战争所感受也不深。
  即便她生于武将之家,对军中对战争的接触比别的姑娘家要多,即便她成为了雁西卫都尉,对真正的战争情况也不是那么了解。
  现在,当真正的战争来临之时,穆谊才知道这是什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