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穿越>崇祯窃听系统> 第759章 人生三大喜事

第759章 人生三大喜事

  看到固始汗的表情,崇祯皇帝就心知肚明他在想什么,便微微一笑道:“这天下格局变化很快,墨守成规是没用的。有准备总比没准备的好,哪怕最后没用到,又有什么关系,是不是?”
  理确实是这个理,固始汗自己也算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自然是懂的,要不然,也不可能成为青藏高原的汗王。
  崇祯皇帝见他答应,便不再多沟通了。固始汗虽然有本事,可他缩在西藏那个地方,就可以知道他是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待在那犄角旮旯里,必定会被天下大势所抛弃。既然他愿意待,就待那里好了!
  于是,这个觐见就基本上结束了。崇祯皇帝邀请他在京师过年,同时也让他认识下大明的强大,如此一来,也能让西藏更为安份。
  而崇祯皇帝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忙。
  相比以前,其他高产作物得到了更大的推广。特别是土豆这个,在河套平原的收成很是不错。这让崇祯皇帝很是欣慰,粮食足的话,对于洪承畴筹建整编草原新军有非常大的帮助。
  财政方面,国库的收入倒是和去年相差不大。
  虽然玻璃、蒸汽机和水泥等方面的收入在增长,可从去年末开始,东南沿海就开始打仗,先有台湾之战,然后是安南之战,再是吕宋之战,这严重影响了郑家那边的收入。
  不过对此,崇祯皇帝也没太在意。通过郑家收取保护费的模式来征收海商的税钱,这个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如今成为了海军,就更是不能用这种旧有模式了。
  崇祯皇帝之所以前后两次都去了广州,就是梳理海商的税收模式。
  如今大明海商的贸易对象,主要是大明新的占领地,这个需求很大,是目前海商最多去的地方。其次是周边的夷国,不过虽然夷国众多,可他们的消费却低,更多的是换取当地的特产,运回国内进行贸易,这才是对夷国的大头。
  最后一个,就是和佛郎机人的贸易。这个就目前来说,还不用出海,只需要在广州这边进行交易。等到将来,大明海军的势力进行扩张之后,大明的海商必然也会走出去,可以远至非洲那边都是可以的,也可以去佛郎机国进行贸易。
  但就目前来说,海波不平,远贸的风险太高,并没有什么人去冒险。但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南方和江南那边,已经新出现了一种声音,就是觉得在广州直接和佛郎机人贸易,估计大头都让佛郎机人赚去了。朝廷不如早点远征,早点开疆拓土,这样他们也就能远航去贸易了。
  对于这些新声音,崇祯皇帝当然是欢迎的,能让他远征中东那边多一些理由。不过暂时,他还不打算去拔苗助长,就让这种声音自然增长好了。毕竟远征中东那边,可不是随便就能出征的,还需要时间准备。
  国库这边,南洋战事已经平息,且在大明的掌控之下。大量大明百姓的移民,必定会带动极大的需求。由此可知,海贸这一块,在明年又会爆发,税收肯定也能恢复,甚至比起以前还要多。
  国内这边,玻璃就不用说了,是有钱人的刚需。且随着玻璃技术的成熟和多样性,新的需求也在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
  崇祯皇帝对此并不是很关注,就玻璃来说,他更多的是关心凹凸透镜以及玻璃试管之类的生产情况。
  凹凸透镜这些,在光学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玻璃试管这些,则关系到化学的发展。这才是他最重视的地方。
  在水泥这一块上,之前定下的政策,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用水泥修路铺桥的同时,分出一部分水泥用于当地有钱人家的消费,以此来补贴基建的成本。
  不过在这个政策中,问题也是有的。地方都察院查获在这水泥上挪用贪腐的案件,就达到十五起之多;而东厂和锦衣卫查获地方都察院参与的水泥贪腐案,又多达六起之多。
  对于这些案件,崇祯皇帝压根没有手软,虽然没有像太祖一样剥皮充草,但效果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崇祯皇帝查抄了他们的家产,让他们全家都成为了穷光蛋,然后罚做劳役,修路铺桥,为大明的基建大业再贡献他们仅有的价值,也算是有个另类的“以儆效尤”的作用。
  对于这一年的基建,崇祯皇帝并不满意,下旨来年要加大这个基建的进度。以地方卫所转化的工程兵为骨干,辅助于地方的劳役,加快修筑全国的公路。
  大明的扩张,绝对离不开基础交通的改善。有改善交通的一个大杀器,就是蒸汽机在车船上的应用。
  因此,崇祯皇帝最为关注的一个事情,也是这个。在处理完最重要的几个事情之后,便由太子陪同去视察了蒸汽机的应用情况。
  火车样品已经有了,铁轨也是实打实的。经过演示之后,总结来说,动力还是有点不足,换句话说,就是能量的转化率有点低,速度也慢。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上,一直到1825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制造蒸汽火车,创造了当时陆地行驶的最高速度,也才每小时24千米而已。这个速度,还赶不上后世电动自行车的速度。可是,虽然只是这个后世看来极慢的速度,却也一下让蒸汽火车得以迅速推广。
  崇祯皇帝虽然不知道这个,但却知道摸着石头过河的道理,更何况,还有他这个有400多年历史见识的。因此,他便下旨:等年后就修筑铁路,从京师到通州的,有问题不怕,群策群力解决之;这第一条铁路的修筑经验,一定要用书面形式总结起来,以便在全国进行推广。
  铁轨方面,不搞什么木轨,更不用铁包木,就直接用铁轨。大明没有动乱,生活安定,有朝廷支持,钢铁产量并不低的。
  虽然说一下在大明铺开铁轨可能不够,但这么一下推广也不现实。
  另外,钢铁的一个非常大的消耗去处,就是武器和盔甲的制造。但是,大明军队,已经很多都用棉甲了。对火器的防护,棉甲比起铁甲来说并不差的。
  当然了,最最重要的是,崇祯皇帝知道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是钢铁产量,他怎么可能在平时不注重钢铁产量这个事情。
  然后,就是蒸汽机在船上的应用了,这个比在车上应用更有难度。不过这个难度也是相对的,直接上螺旋桨是难度不小,但是,用蒸汽机驱动明轮却不困难。明轮的船,在大明开国初年就已经有过的,船匠们也知道怎么做。
  不过根据前期试验的结果,这个明轮船虽然比起以前的船要好不少,但缺点也比较明显。
  第一,明轮船的结构比较笨重,特别是遇到风浪,明轮叶片部分或全部露出水面,使船舶不能稳定航行。当然,这一点,在内河上航行的话,遇到这种情况的次数会少一些。就算有,也不算是问题。毕竟能有这么大的风浪,以前的那种船也一样会有问题的。
  第二个问题,是明轮的叶片使用时易损坏。明轮转动时有一半叶在空中转动,不仅增加了船的宽度和航行时的阻力,而且当它在码头上停靠时,与两旁的轮船很容易发生碰撞,既影响自己的安全行驶,也存在着擦伤别的轮船的可能性。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果水草一类的缠绕物绞住明轮的叶片或轴,明轮就有失去转动的可能,这种问题就比较致命了。
  正是因为明轮有这么多缺点,大明早年就有的明轮,就没有推广使用。当然了,如今用蒸汽动力替换了原本的人力踩踏这种方式,是能让蒸汽明轮得以重见天日,有使用的好处。
  对此,崇祯皇帝也没有因噎废食,当即下旨,蒸汽明轮船继续建造,可以在京行大运河,以及黄河长江的部分航段进行运用。同时,也试着建造海上的明轮看看。
  另外,蒸汽驱动的螺旋桨船,也不能中断试验,有困难克服困难,一定要把螺旋桨船给打造出来。
  为此,崇祯皇帝还提供了不少建议给他们参考,毕竟有后世的见识在,而且好歹是大学毕业,学过的东西多,有些原理也是知道的,总能说上一说。
  才视察完了这些,大年三十就到了。
  崇祯皇帝也就给自己放了假,好好地过个年再说。
  至于崇祯二十一年的计划,他打算专注内政,不打算再扩张。至少南洋还需要稳固,洞吾的造船厂也不可能那么快建好;西北那边,也要给洪承畴时间去整编,不可能马上西征。
  当然了,这个不扩张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倭国。崇祯皇帝通过豪格身上的窃听种子知道,这个“神级密探”的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把倭国已经闹腾地不行。
  没错,此时的豪格,正在经历人生三大喜事之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