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穿越>崇祯窃听系统> 第354章 什么都懂

第354章 什么都懂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初三,紫禁城内文华殿,吴又可觐见。
  看着他在行礼,崇祯皇帝心中想着,比后世电视上的那个要帅多了,不过也黑了点,瘦了一点。
  “免礼平身!”崇祯皇帝一边打量着,一边微笑着说道,“可知朕找你前来,是为何事?”
  吴又可听了,便连忙躬身行礼道:“回陛下,草民不知!”
  他确实不知道,心中一直在纳闷,天下医师那么多,皇宫内的御医更是有不少,皇上为什么在一年前就特意下旨找自己呢?
  此时,吴又可听到皇帝主动问起,便立刻竖起了耳朵。
  就见崇祯皇帝看着他,微笑着说道:“你对大明各地的瘟疫如何看个看法?”
  听到这话,吴又可不由得一愣,他没想到皇帝是问这个问题,连忙回应道:“瘟疫之谈,又可不敢在陛下面前班门弄斧!”
  “呵呵,不要谦虚,朕让你说,你就说好了。”崇祯皇帝听了,不由得微笑着说道,“朕那些广而告之的事情,只是门外汉的一点浅见而已!你是医师,且在这瘟疫方面,应该是我大明最有心得的人之一了!”
  吴又可听得心中暗惊,他这些年来游医天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有多次和瘟疫打交道的经验,慢慢地也有了总结。可是,这个事情,他可是没和其他任何人说过的。甚至就连他自己,都只是有个大概,想着回头找地方再好好理一理自己所见所闻所想。
  就他自己目前认知来说,对于瘟疫这一块,确实改变了以前的很多观点,和目前主流的医师观点也大不相同。因此,他曾经为瘟疫病人开出的药方,和普通医生大不相同,以至于差点惹上官司。也是因此,他对自己所认为的那些内容,基本都是守口如瓶,并不对外说的。就准备全面整理,有病例可以证明,有经典可以引用,各方面成熟之后再公布。
  但是,如今崇祯皇帝张口就问这个,很显然是知道了什么。
  不过,吴又可心中还是有点忌惮的,毕竟要是被皇上认为妖言惑众,欺世盗名什么的,他一个小小的游方郎中,那是承受不了后果的。
  不过他又回过头来一想,崇祯皇帝之前广而告之天下的那些事情,其实有不少又何尝不是和主流的医师观点不同,其他不说,就说瘟疫可以通过空气传染其他人,相信这天底下,皇上不解释的话,就只有自己能理解这点。
  这么一想,吴又可忽然想到,今天搞不好就是自己的一个好机会,如果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些,都能得到皇帝的肯定,那大明的医师,谁敢乱反对?就算想要反对,也要有理有据地来反对!而只要是有理有据的反对,自己不就是最欢迎的么!
  再者说了,皇上本身也是瘟疫认识方面的高手,如果和他说说,能获得一些意见建议的话,说不定对自己的帮助也会非常大!
  想到这里,吴又可就激动了。他连忙向崇祯皇帝一礼后奏道:“陛下,草民是有一些想法,但对于眼下来说,说法可能会有点惊世骇俗,又或者,草民的一些愚见,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草民这么说出来,只是因为是这么想的。要是陛下发现草民有说错的地方,还请陛下斧正,草民定然聆听高见!”
  崇祯皇帝一听,就知道他在忌惮什么,便微笑着说道:“这纯粹是医学学术探讨,不存在骗不骗人之类的事情。有错误,有偏见都是难免的。而且,朕说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只是互相探讨一下而已,无须任何顾忌!此时此刻,你就别把朕当皇帝,就当你的同行,或者至交好友讨论问题而已。”
  吴又可作为一个游方郎中,能一直活下来,说明他的医术水平不会差,另外,他见人待物方面,也不会查到哪里去,要不然,可能不知不觉间得罪了什么人都不知道,绝不可能活得好好的。
  因此,崇祯皇帝虽然那么说,别把他当皇帝,吴又可又不傻,肯定是不敢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当他听到皇帝连至交好友这样的比喻都说出来时,他就知道,自己在皇帝的眼中,是属于非常友好的那一类。对此,他心里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于是,他就少了绝大部分的顾忌,开始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想,都一一给崇祯皇帝说了一遍。
  而崇祯皇帝则在认真地听着,如果遇到有不明白的,也会打断吴又可都说法,问他是什么意思?并且,有的时候,他还会对某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认可吴又可都花,有的是不认可,有的是补充等等。这个对话,就真得像至交好友一般,在互相沟通瘟疫方面的各种看法。
  两人就在文华殿内,坐而论道,就瘟疫这个话题,一直聊着聊着,时间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大约过了一个半时辰之后,已经到了用午膳的时间,吴又可才回过神来,心中非常满意这次受益匪浅的对话。崇祯皇帝不时插嘴的一个提醒,都让他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因此,他其实非常不愿意中断这样非常难得的谈话。然而,龙体为重,谁敢耽搁?
  因此,吴又可不得不遗憾地奏道:“陛下,该用膳了,草民得陛下指点,获益匪浅,草民谢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一见,不由得笑了,这个吴又可,他的脸上写满了“我还想聊”的想法。
  于是,他就吩咐边上站着的陈宝庭道:“午膳,朕就和吴卿一起用了,你去传膳吧!”
  吴又可一听,顿时大喜,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回过神来,他便马上开口奏道:“陛下,万万不可。草民岂能和陛下一起用膳,这……”
  “这什么这……”崇祯皇帝一听,便笑着说道,“用个膳而已,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难道你不想再和朕说道说道了?朕可告诉你,下一次再让朕专门抽出时间来,像今天这样聊,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去了哦?“
  “……“吴又可一听,嘴巴张了张,没敢再拒绝了,忽然,他想着这种获益匪浅的谈话,在这个世上,估计也只有和皇上这样有大学问的人谈,才能有这样的收获,要是错过了,可能会后悔一辈子的。这么想着,他又一咬牙,忽然坚决地说道:“谢陛下恩典!“
  “呵呵呵,这样才好嘛!“崇祯皇帝见此,便笑着说道,“来,我们继续……“
  吴又可和崇祯皇帝的这一次长谈,一直到快天黑的时候,才算告一段落。这中间,不管是内阁还是司礼监过来人,不是特别紧急的事情,就都被陈宝庭给挡掉了。这让他们都非常地吃惊,不知道皇上和一个游方郎中怎么聊得那么起劲,聊得那么长时间?
  他们不知道,其实吴又可自己都纳闷。幸亏是在天黑之前聊完了,要不然的话,他甚至都怀疑,皇上会不会学古人一般,要来个秉烛夜谈什么的?那就真要惊掉多少人的下巴,引来多少御史言官的弹劾了!
  谈到最后,吴又可自己心里的东西,又有了相当完善的补充,有些内容,他可以直接确定,有的内容,他想着要去验证;有的内容,和他的想法相符,有的内容,和他原本的想法相冲,等等等等,反正收获非常大。以至于到了后来,他怕有遗漏的,竟然主动向内侍借了纸笔,当场记录了起来。
  对于吴又可的这种做事态度,崇祯皇帝当然是欣赏的,因此,他提出什么,都会满足他。甚至到了最后,崇祯皇帝直接任命吴又可任职太医院,不过不参与服侍宫中,不受任何人指派,只是有这么一个官身,可以查阅太医院内的医学书籍,也可以去找其他同僚再聊聊,这些权限,崇祯皇帝都给了他,只是对吴又可有一个要求,就是对瘟疫要有一个系统的整理。
  对此,吴又可自然是大喜过望,因为这正是他最想做的事情。又得到了皇帝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他更是有一种冲动,甚至有一种感觉,自己能凭着这次整理出来的东西而名留后世。
  崇祯皇帝和吴又可的这次谈话,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事后,许多人也知道了吴又可很得皇帝的赏识,因此,都有意无意地开始偶遇吴又可,又从七姑八大婆的很远的关系都能和吴又可拉上关系,反正,吴又可的名声,在京师这边首先边传开了。
  不过,崇祯皇帝在这次谈话中的东西,一开始没有引人关注。一直要到吴又可比起原本历史上所写《瘟疫论》,还要经典的名著出世时,世人才惊讶地发现,他们原本以为皇上意境够博学了,可没想到,《瘟疫论》中的很多观点,竟然还是皇上提出来的,比起那些真正的医师,都要对瘟疫的认识,来得更为深刻。这一点,让很多人不得不服气,皇上乃是天纵英才,不是一门精,而是门门精的那种。
  事实上,如果把崇祯皇帝的那些东西放在后世,其实也就是一个常识而已,并不是多么高深的学问,更不要说多精通了。可架不住时代的代差那么大,提前了几百年说出来,和古人比起来,说是精通,好像也是可以的了。
  和崇祯皇帝在京师不小心成了别人心中偶像不同,满清皇帝皇太极,他在盛京,那是气得又差点吐血。
  朝鲜那边,英俄尔岱迟迟没有返回,这已经让皇太极有点恼火了。不过他一开始也没有多想,结果,是凤凰城那边的守军,派了快马回报,他才知道情况不对。
  “什么?英俄尔岱所部在朝鲜境内遭到明军伏击?”皇太极听得大惊,连忙确认是怎么一回事?
  虽然他同样对于明军会去重建皮岛,已经有所预料。不过他实在想不到,明军的动作竟然那么快,不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重建了皮岛,而且还登陆朝鲜境内伏击大清军队来了。
  他自然不知道,是因为有朝鲜人的消息,所以卢象升才能带着军队直接先去开战,而后再去重建皮岛,这个过程,其实是反过来的。
  “回陛下,千真万确。”信使禀告道,“明军突然杀出,数量是大清军队的几倍,没法抵抗之下逃进山里才得以逃脱。等逃回来时,已经过去了好多天。其他人等,包括主帅皆不知真实情况。虽然已经派人去朝鲜核实,可应该已经凶多吉少了!”
  知道这个情况,皇太极就更是生气了,朝鲜那边,如今已经成了大清最大的吸血来源。必经大清周边来说,蒙古部族都是游牧民族,不事生产,遇到灾荒年间,牛羊都要大批饿死,发生瘟疫,就更是惨不忍睹。因此,那些蒙古部族比起大清都要穷得多。也只有朝鲜是农耕民族,她们能从地里产出粮食。虽然他们也可能自己都不够吃,不过总算是有。而且不是居无定所,国力又弱得可怜,是最好的压榨对象。
  英俄尔岱去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朝鲜倒向明国,因此让他把朝鲜的主战派都抓回来以防万一。结果没想到,还是出事了。
  心中忧虑之下,他一边等待消息的进一步确认,另外一边,开始想着要不要往朝鲜边境派军,或者干脆直接往汉城派军,一定要把朝鲜置于大清的控制之下才好?
  然而,还没等皇太极做出决定的时候,新的消息穿回来了。说朝鲜正在战备,对大清派过去的信使,都是割了耳朵放回来,说大清乃是蛮夷,堂堂朝鲜岂能同流合污,大明才是朝鲜真正的宗主国!
  听到这个消息,皇太极不由得勃然大怒。虽然立国已经好些年,且一切制度都是参照明国设立,可是不管怎么样,始终被认为是蛮夷,这一点,让皇太极感觉非常地不公,连朝鲜这种弱国都一直对大清这种印象!
  当然,他的愤怒之外,其实还有恐惧。因为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明国一杀回来,喂不熟的朝鲜就立刻投向了明国。
  正当他召集群臣商议的时候,金州的代善那边,也派人快马送回了消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