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穿越>宰执天下> 第七章 君臣(上)

第七章 君臣(上)

  楚国公王安石的丧礼正在进行中。
  京师中的官员,但凡稍有点头脸,无不登门吊唁。
  京师里的大小报纸,也纷纷将大量的版面腾出,用来报道王安石的生平,并对新法大加褒扬。
  而在楚国公府中,王安石的女婿和孙女婿,或者说宰相和皇帝,他们所闹出的那点争执,尽管还没有传到市井之中,不过对齐云快报社这样的大报社,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论起家中内事,普通大臣家里,都要严密过皇宫。但皇帝和宰相的争执,发生在刚刚去世的楚国公家里,正是人多口杂的时候,怎么都不可能避免散播于外。
  宫正咬着笔杆,对着一篇稿件愁眉苦脸。
  稿件的内容倒是简洁明了,就是对朝廷大臣追赠时,所依循的条贯、事例进行深度披露的报道。
  而宫正要做的,不是修改稿件——因为这篇报道,刚刚通过了社内的编辑长会议,已经定稿了——而是要针对这篇报道,写下一篇评论。
  针对的是什么事,在编辑部里是不问自明。
  这就是宫正所了解的宰相韩冈的一贯做法。
  方便披露的消息,与其等到外面的小道消息不受控制的乱传播,还不如自己先和盘端出——当然,怎么说即不违背事实,又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这还是有技巧的,也需要经过仔细考订。
  而不方便披露的消息,就在传播开来之前,像种痘一般,先来上几剂疫苗,几篇看似不相干的报道,给读者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这样消息散播开,也就没什么大影响了。
  星星点点散布在这几天的报道中的介绍,其实已经介绍了宰臣过世之后,朝廷追赠的流程当如何,还有王安石的身份地位,大约能得到什么样的追封。配合上今天的文章,等到那一事传到京师军民耳朵里时,足以让人觉得皇帝当时是无理取闹,故而惹恼了宰相。
  不过为了将事情办得更加稳妥,还需要一篇合适的评论。
  不能让读者在事后觉得这篇报道和评论就是为了那件事做铺垫,又要让读者在听到那条消息后,能立刻明白皇帝当时的险恶用心。
  作为报社之中资深编辑,已经拿到了高级编辑的职称,距离编辑长一步之遥,离总编辑也不算遥远,社内有资格撰写要闻评论的十数人之一,宫正在这方面的水平也算是有口皆碑。
  只是再如何有才,想要将评论写好了,也是颇费思量的一件事。
  相对于坐在小间里,苦思冥想的宫正,外面的大屋中,一干编辑则是心焦气躁。写评论可参照原稿,但等待的消息没传回来,他们就什么都写不了。不过还有一部分,是为了一些不着调的私事。
  “应该出来了吧?”
  “谁知道。都堂那边一向是慢。”
  “好歹先传些消息回来。”
  “应该快了。应该快了。”
  “新来的那个唐……什么的,年轻能吃苦,方翁当会让他带着消息先赶回来。”
  都堂自成立后,避免有人造谣惑众,同时为了沟通内外,不让下面州县隐瞒朝廷德政,故而就按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各家报纸通报朝廷的各项决议。
  不过也只有得到都堂认同的记者,才有资格参加都堂的新闻发布会。
  一张打着都堂钢印的出入证,就是作为一名记者,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至今为止,总共也发了三十来张,对应着三十几名记者。年长的有六十多,最年轻的也有四十向上,无不是沉稳干练,而且不会惹是生非——都堂的角度。
  这些个资历老、情面又大的记者,拿着自己的证件,自都堂出去后,往往都有一群小官围着他们奉承。
  齐云快报社虽是顶尖的大报社,都堂出入证也不过曲曲五张,除去三张属于正副总编和一位编辑长的出入证,真正跑都堂新闻的,也就两人而已。
  今天值日的那一位,年纪大了些,吃不得累,但人脉深,情面足,社里离不得他。报社就安排了一个小记者帮着打点,顺便传送消息。
  几名编辑都在等着他们两人带回来的消息,闲话说着说着就停了,几对眼睛齐刷刷的望着门口。幸而也没让他们等待太久,一人匆匆冲进屋内。
  一见此人,一名编辑就猛地跳起,“唐梓明?消息出来了?!”
  唐梓明上气不接下气,直点头,“出来了,出来了。”
  “怎么说的?”
  一群编辑刷刷的围了上来。
  “故楚公赠楚王、太傅,谥文正……”
  唐梓明边说,边排开众人,边快步往编辑部里走。
  这条新闻马上就要传遍街头巷尾,现在泄露一点没什么,但不能耽搁报告给总编的时间。
  听到唐梓明的话,编辑部顿时就沸腾起来,不是为了意料之中的楚王和太傅,而是为了王安石的谥号。
  一个编辑得意洋洋,“文正!都说是文正吧……”
  另一个则满怀失落,“还以为会是忠献。”
  “宫五,宫五。”又一人隔着房门叫着里面的宫正,“是文正,不是忠献,这一回你可猜错了。”
  宫正暂时放下笔,从难缠的评论中抽出身来,走到门口,“本勋劳,当谥忠献,本德业,当谥文正。没说错,只是押错了。”
  “随你怎么说,这一盘是我赢了。”
  建国以来,单谥极少,且在国初,近年来,皆是双谥。其中文臣之谥,以忠献、文正为最上。只是两者褒誉的方向不同,也就是如宫正所说,勋劳著者谥忠献,德业隆者谥文正。
  王安石之前,谥忠献者,赵普、韩琦。谥文正者,王曾、范仲淹。皆为一时名臣,只是功业的方向不同罢了。
  开拓熙河,虽是由王韶执行,但是在朝中主持中枢的却是王安石,熙宗皇帝在得知河湟大捷之后,亲自将玉带赐予王安石,正是为了酬谢王安石运筹之功。之后灭交之役,在中枢的还是王安石。
  而且将兵法和军器监对大宋武力的提振,比起任何大捷都更有意义,熙宁以来的开疆拓土,也都是建立在两者之上的。
  所以论军功,王安石是不缺的。再往后,王安石又有定策之功,以平章之尊,领群臣保扶幼主登基,并在宫乱之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故而以勋劳论,王安石怎么看都胜过韩琦,而不逊色于赵普,忠献二字肯定当得起。
  至于文正,王安石则更不必说。教化之功比王曾远胜,文学也比范仲淹更胜一筹。
  所以报社里面,几乎都是押在这两门上。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还有一人,认为王安石的谥号会是‘文’。
  赢家得意洋洋,冲着另一间屋子,“张翁,这回你也输了。”他得意的哈哈笑,“谥者行之迹,故太傅一来匡扶先帝,中兴大宋,二来罢诗赋用经义,有补于圣教,岂是韩、杨辈,只得治文一事?”
  韩愈单谥文,杨亿也单谥文,两人以文学闻名一时,谥号亦以此而来。
  一个老头子从小间里挪出来,苦笑着,“输便输吧。”又一叹,“当初洛阳的司马太师谥文庄,不是因为他叡圉克服。而且韩相公本有他意。老夫本以为韩相公这一回,一样会另有想法,”
  司马光谥文庄。
  昔年宰相夏竦死,仁宗念其曾教书资善堂,欲赐谥文正,司马光接连上书,力阻之。后仁宗只得赐夏竦为文庄。
  等到司马光病故,太常礼院就议了个文庄出来。据说就是为了让司马光跟他的老朋友亲近一下。当然,明面上的说法,则是取了敬、严之义。
  不过还有小道消息说,当时定谥时,宰相韩冈曾经提议单谥一个‘文’字,免得第二字拟定不佳,徒惹众议,正所谓三代定谥,是盖棺定论。但如今定谥,是扬人之美,隐人之恶,不过被另一位宰相章惇反对,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有这一事在前,遇上了争锋多年的王安石,难免有人会认为韩冈会设法只给王安石一个‘文’,以避免纷争。
  “本来想的是……”将赌注押在忠献上的一个编辑道,“要是以文正谥楚王,岂不是以新学为正?难道韩相公甘心?”
  “哪有这种说法,文正本是文贞,又与圣教道统何干?”
  文正本为文贞,因避仁宗讳,方才改为文正。所以开国以来,谥文正的不过王曾、范仲淹,但从文贞改为文正的,还有真宗朝的名相王旦。
  唐梓明已经从总编辑的房内出来了,看着编辑们还在闹,他就插话道,“各位,其实追赠、谥号这些都是小事。”
  “这些都是小事?还能有什么大恩典?”
  “朝廷还要楚国……”唐梓明顿了一下,改口,“是楚王配享熙庙。”
  “这话倒有趣了,除了王楚王,还能有谁够资格配享熙庙?”
  “这哪能叫恩典?富太师是很勉强。但王太傅放在这里,挑不出其他人能比了吧?”
  配享,也就是祔祀。或者是文武之道上极其出色的古之名人,被供入文庙武庙,与孔夫子或姜太公分享香烟。或者就是一朝将相的牌位被迎入太庙,与他所侍奉的皇帝一同享受后人的祭祀。
  除了文庙武庙陪祀的牌位多一些,太庙诸帝,每位皇帝身边也就两三个文武大臣有资格享受祭祀。
  太祖身边是赵普、曹彬;太宗庙以薛居正、潘美、石熙载配享;真宗是李沆、王旦、李继隆;仁宗是王曾、吕夷简和曹玮;英宗朝无武臣可入太庙,故而只有以韩琦、曾公亮配享;至于熙宗,宰相好几位,但过世的宰相中也就富弼被送进去了,其他都不够资格。
  但王安石,富弼不够资格,他都够资格。没有人比他更适合陪着熙宗皇帝了。
  让王安石配享熙宗庙,这只能算是应有之理,不能算是什么大恩典——连恩典都算不上。
  看着唐梓明卖关子的样子,倒是有人灵光一闪,“莫不会是奉入文庙……不对,是陪祀文庙?”
  听此人一言,厅中一片哗然,连宫正都在房间里坐不住,蹦了出来。
  唐梓明点点头,“正是。”
  更大喧哗声响起,谁都想不到朝廷会这么抬举王安石。
  是的。
  是抬举。
  灵牌画像奉入文庙,真正要计较起来,也可算是陪祀,少不了一炷香。但文庙之中,有偏殿后堂,供奉了上古以来的先贤、先儒,加起来一百多人。对王安石来说,侧身其间,算不上什么恩典。
  世间公认配享孔子的,是亚圣颜回【注1】,放宽一点,就只有十二哲。而且是最近的世间,过去,陪祀的就只有十哲。
  唐时,列孔门十哲,由孔子的十位最有成就的弟子,配享孔子。其中亚圣颜回居首,站立在孔子身侧。
  前些年又加了子思和孟子,为十二哲——这是因为无论新学、气学,都是自称继承了思孟学派的道统。
  现在再加一个王安石……
  “这就是十三哲了。”
  “日后或许更多。”
  一人随口一句,厅中陡然间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想到了一件事:今天能添上王介甫,日后就能加上韩玉昆。
  注1:孟子在宋之前,并非儒学主流,最早被官方封为亚圣的是颜回,为唐玄宗所封。不过自唐韩愈后,孟子的地位不断提高,牌位也是自文庙的后堂迁入正殿,但直至宋后,孟子一派彻底压倒其他儒门分支,孟子方才成为亚圣,而颜回被改为复圣。
  另外再说一句,孔子在唐之前,只是先师,先圣乃是周公旦,文庙祭先儒,正面是周公,侧面陪祀的才是孔夫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