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穿越>三国旌旗> 第107节

第107节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是这样的,李重占据了黄河以北后,肯定是要入主中原的的,那么李重就要在大河以南建立一个桥头堡,然后用周泰的水军联系桥头堡和后方,这个桥头堡的位置李重都选好了,就是高唐。
  高唐县距离平原县只有五十里,隔河而望,非常适合做李重的桥头堡。
  现在是五月,李重还有很充裕的时间对付夏侯惇,所以李重也不太着急,慢慢的打造着攻城器械,想要把伤亡人数降到最低。
  也就在五月,曹操终于露出自己的獠牙,差点没将蔡瑁打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周瑜大破曹仁的三万大军,占据了合肥这个战略要地,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过后,大军开赴寿春。
  经过一段时间的征兵训练,收编俘虏,现在孙策手下也有六万大军了。
  寿春的曹仁和平原的夏侯惇说得上是同病相怜了,两个人都是困守城中,对付的都是六万大军,手中都有万余兵卒,情况惊人的相似。
  和这对难兄难弟相比,长安的夏侯渊就要快乐的多了,最起码他手下还有五万军队,就算马腾的西凉兵如狼似虎,也要好好掂量一下,不敢轻易动兵。
  但曹仁、夏侯惇二位兄弟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邓县附近的曹操。
  蔡瑁这段时间将乌龟精神发挥到极致,就是不和曹操交战,蔡瑁非常确定,无论是夏侯惇还是曹仁,都绝对挡不住李重和孙策,兵力对比在那放着呢,而且无数事实证明,李重和孙策都不是昏庸之辈。
  那么曹操是如何击败蔡瑁的呢,还是那句话,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这个坏蛋就是刘备。
  关羽被群殴之后,刘备就觉得心里没底了,他认为自己的道行还要差上曹操一点点,留在战场之中实属不智,就算打败了曹操,自己也是一个炮灰的命运,还是找一安全的地方避难为上,去什么地方避难呢?刘备眼珠一转,就想出个主意,那就去襄阳吧!
  所以刘备就给刘表写了一封书信,说现在自己损失惨重,关羽还受了重伤,想要回襄阳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嗯……顺便并报一下军情。
  前面说的都是废话,关键是禀报军情这句话打动了刘表,于是刘表也就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将刘备调回襄阳。
  对于刘备脚底抹油的行为,蔡瑁是又可气又可笑,但也没办法,只能放弃了让刘备当炮灰的打算。
  刘备回到襄阳之后,见到刘表自然是添油加醋的解说了一番,着重说明了自己英明神武,拼死杀敌的重要事迹。
  说实话,刘表对刘备还是有一些防范之心的,但是刘表最近身体不怎么好,没有精力处理军政大事了,就将军政大势交给刘琦处理,也有变相锻炼刘琦的意思,其实刘表还是很宠爱刘琦的,原因是刘琦和刘表的相貌极其相似。
  至于刘表后来宠爱刘琮的原因,除了蔡氏的枕头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琦的妻子就是蔡氏的侄女。
  对于刘表这个决定,蔡氏自然是表示反对的,但很可惜,最近蔡氏没办法吹枕头风了。那当然了,刘表的身体……咳咳……实在没办法那啥了,大家都懂的!
  第二,就是刘琮实在是太小了,弹泥球还可以,实在是没有能力处理军政大势。
  于是刘备就整天和刘琦套近乎,以大耳贼的演技,欺骗一个不谙世事的刘琦,那真是手到擒来,也就在这时,刘备遇见了一个对他至关重要的人物,诸葛亮……诸葛孔明。
  前文说过,诸葛亮和刘表的关系很密切的,两个人是实打实的亲属关系,所以诸葛亮就投身到了刘琦的帐下,谁让人家刘琦是大公子呢,将来要掌管荆州的,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政治投资了。
  这不是蜘蛛贬低诸葛亮,实际上诸葛家族干的就是政治投资,诸葛亮三兄弟,大哥诸葛瑾投靠的是孙策,诸葛亮投靠的是刘琦,三弟诸葛均投靠了曹操,诸葛亮的两个姊妹也分别嫁汝荆州庞家和蒯家。
  不过诸葛一家也是有职业道德的,诸葛兄弟都对自己的主公忠心耿耿,特别是诸葛亮,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传唱千古。
  就跟奸夫遇到淫妇,干柴遇见烈火一样,诸葛亮和刘备立即打得火热,有个词叫什么来着……如鱼得水吧!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刷锅,刘备也是天生异相的人,两个人从惺惺相惜到无话不谈,只经过了短短几天的时间,但也就在这几天的时间之内,诸葛亮就认定了刘备是个人物,准备和刘备共相大事了。
  这也难怪,《三国演义》写的三顾茅庐纯属胡编乱造,诸葛亮真要是想粗茶淡饭、平平淡淡渡过一生,就不会传出什么卧龙凤雏的名声了,更不会研究什么天下大事搞出隆中对了,你想想,你要是真想平平凡凡的渡过一生,在家里看看《金瓶梅》什么的不是更好吗?学什么《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啊!
  总而言之,诸葛亮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刘备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目标,迅速组成了一对完美组合。
  也就在这几天里,诸葛亮将自己心中的隆中对说给刘备听了,给刘备黑暗的人生中点燃了一盏希望的灯光。
  还有一点,就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也没什么别的选择,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和孙权都已经有很强大的势力的,诸葛亮就算插队进去,也占据不了核心圈子的位置,还有,诸葛瑾和诸葛均已经占据一个位置了,诸葛亮去了也没什么用。
  荆州的刘表也是一个选择,但很可惜,在荆州永远都是蔡氏和蒯氏的天下,诸葛氏就是个打酱油的。
  至于什么刘璋、张鲁啊,心高气傲的诸葛亮还真看不上他们。
  现在刘备却有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取得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如何击败曹操这个强敌。
  但这对诸葛半仙来说绝对不是问题,诸葛半仙很快就给刘备拿出一个可行性方案,这个方案着这样的:首先,趁着曹操四面受敌的机会,尽量打击曹操,让曹操无暇南下,同时借机消弱蔡瑁在荆州的影响力。
  这个方案的关键人物就是刘琦了,对于如何对付刘琦,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比狐狸还精明的人物真是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出手(出嘴)的是刘备。
  刘备的说辞极具蛊惑性,刘备用叔叔的身份,语重心长的对刘琦说了这么一番话:大侄子啊!你看看,你的弟弟刘琮就要成年了,你想想,等你弟弟长大了,在蔡氏家族的支持下,肯定要跟你争夺荆州的控制权的,你有办法解决吗?大侄子……你一定要小心啊,万一你这的弟弟采取什么极端手段,刘琦你不光没有权势,很有可能性命不保啊!
  一点也不能否认,刘备所得都是实话,刘琦真的怕了!
  刘琦这个人真没什么能力,性格懦弱,还贪恋酒色、权势。
  所以刘琦立即哭着喊着抱住刘备的大腿,嚎叫道:“叔父救我……”
  刘备“万般无奈”之下,给刘琦指了一条明路,让刘琦去找诸葛亮问计,并且狠狠的夸奖了一番诸葛亮,什么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啊之类的。
  刘琦当然对刘备言听计从了,立即就找来诸葛亮问计,诸葛亮也“很为难”的给刘琦出了一条妙计。
  诸葛亮的计策是这样的,既然大公子你想要掌控荆州,那就一定要做出令人信服的政绩来,是不是呢?
  这也是万中无一的大实话,就跟现在的公务猿一样,想要升官发财,你也得有拿得出手的政绩吧。
  于是刘琦就泪眼婆娑的问道:“诸葛先生,我能拿出什么样的政绩呢?”
  诸葛亮的回答是这样的:大公子,你看曹操现在进攻咱们荆州,连蔡瑁将军这样的能人都吃了大亏,只要大公子能战败曹操,谁还敢不服你呢,到时候老主公(刘表)一高兴,没准就将荆州之主的位置立即传给你了呢!
  这也是实话,刘琦要是真有这个能力,刘表早就放心退休了。
  可话又说回来了,刘琦哪有这个能力呢?他要是有这个能力,就不会被刘备吓得嚎啕大哭了。
  于是刘琦又向二人哭诉,我哪有这能力打败曹操啊!
  诸葛亮就极为神棍的的笑道:现在就是大好的机会啊,曹操现在四处受敌,李子悔和孙伯符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所以曹操一定会撤兵回去救援曹仁和夏侯惇的,到时候大公子命令蔡瑁追杀曹操,打败曹操简直是易如反掌啊!我们再宣传一下,就说这都是大公子运筹帷幄的功劳,大公子的威势不就扶摇直上了吗?大公子连曹操都击败了,我看谁还敢不服你?
  第二百三十八章用空间换时间
  刘琦一听自然是欣喜非常,但同时刘琦也提出了一个难题:自己如何才能指挥动蔡瑁呢?刘琦非常清楚的知道,财贸对自己是什么态度。
  刘备冷笑着告诉刘琦:现在景升不是将军政大权交付于大侄子了吗?给蔡瑁传一道军令有什么难得?
  这也是实话,但是,刘表将军政大事交付刘琦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事事都要和刘表请教一下。
  刘琦本来是打算请示刘表的,但刘备一句话就打消了刘琦的念头:大侄子,你认为蔡氏会同意吗?刘琦立即哑然不语!
  好了,现在看看诸葛亮和刘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按照两个人的设计,蔡瑁只有两个下场:第一,蔡瑁在追杀曹操的过程中大获全胜,刘琦冒领功劳,很有可能刘表会将自己的官位交付刘琦,而作为出谋划策的诸葛亮和刘备自然能得到不少好处。
  那么,以诸葛亮和刘备的智慧掌控刘琦,将刘琦扶植成一个傀儡,易如反掌。
  第二,蔡瑁在在追击曹操的过程中战败,损兵折将,那么蔡瑁的实力就会遭受重大打击,刘备在荆州的地位将会扶摇直上,甚至可以掌控军权,如果蔡瑁不幸身死,那刘备和诸葛亮除了仰天大笑,估计也做不出别的动作了。
  最主要的是,无论曹操是胜是败,曹操都必然要撤军,伤不到诸葛亮和刘备一根汗毛,这简直就是立于不败之地。
  看结果吧!曹操撤军之后,在路上设下五路伏兵,本来曹操也就是想安全撤退而已,他根本就不认为蔡瑁会冒险追杀自己。
  但刘琦假传刘表的军令,让蔡瑁急速追杀曹操。
  蔡瑁此时还不敢违抗刘表的军令,只能冒险追击曹操,结果被曹操的伏兵数次截杀,损兵折将,大将苏飞、王威战死,荆州军力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消息传到襄阳之后,处于病中的刘表气的口吐鲜血,昏迷过去,荆州陷入群龙无首的地步。
  同时,在和曹操一战中遭受重大打击的蔡瑁也心灰意冷,称病不出,这样一来,荆州的军政大权全都落到了刘琦手里。
  曹操在荆州撤兵以后,留下徐晃驻守宛城,自己带兵前去支援寿春。
  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孙策和周瑜并不是打不下寿春,而是观察天下形式而已,所以在得知曹操战蔡瑁之后,孙策立即不顾伤亡的猛攻寿春,终于在曹操的援兵到来之前,一举攻克寿春。
  而寿春的曹仁突围之后,撤兵到淮河以北,布置防线,防止孙策北上。
  曹操带来的援兵不多,加上曹仁的军队才能凑够三万人,根本无力收复寿春,不过驻守淮河以北还是做得到的。但曹操也只能做到这一点了,他还是抽不出兵力支援平原的夏侯惇。
  不是曹操的战争潜力不够,实际上曹操占据中原,钱粮兵源都不缺,缺的就是时间。征集钱粮,训练兵卒,打造兵刃铠甲,都是需要时间的,曹操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训练出五万军队,如果没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曹操是不可能扫地为兵的。
  然而现在曹操并没有半年的时间,所以曹操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曹操传令曹仁接管徐州,并给曹仁下达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军令:必须要坚守徐州半年以上!
  不是时间太长,而是时间太短。
  实话实说,只要曹仁不是脑袋进水了,投降孙策,坚持半年的时间就跟玩一样。不说别的,就算曹仁一仗都不打,见到孙策就跑,孙策光是接受徐州的郡县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别说臧霸手下还有几万兵卒了。
  曹操这道军令简直就跟放弃了徐州一样,大气到极点!
  曹操当然不会无缘无故的放弃徐州了,徐州的富庶谁不知道,曹操又没有痴呆症。曹操的决断就是用空间换时间,差不多就跟蒋委员长一样了,同时,借助这半年的时间,将徐州的钱粮人口迁到豫州。
  同时,曹操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想法,这是曹操和郭嘉商议之后决定的,那就是:放弃青州、将兵力调到长安,尽快扫平雍州、凉州,铲除马腾韩遂这个心腹大患,摆脱四面受敌的局面,同时,再拿下汉中,威胁西川。
  这个想法一点问题也没有,汉中的张鲁早就跟曹操眉来眼去了。
  从总体上来说,曹操这个决断也不吃亏,放弃徐州、青州,拿下雍州、凉州,曹操的地盘非但没有减小,还有扩张的趋势,关键就是曹操能不拿下雍州、凉州,但这对曹操自己来说绝对不是问题,曹操坚信,马腾一定不是自己的对手。
  此外,曹操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万一……万一……李重和孙策在徐州青州两地狗咬狗的话,那可就天上掉馅饼了。
  这句对不是奢望,各路诸侯在抢地盘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能发生。
  曹操招降张鲁的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张颌驻守汉中,和长安的夏侯渊遥相呼应。
  而曹操的难题就是i如何解决张辽,是否让张辽留在幽州牵制李重?如果让张辽在幽州牵制李重,不可否认,能牵制李重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但这样一来,张辽也会处在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步,张辽不可能长期坚持的,如果曹操不能早日击败李重,那么,陷入绝境的张辽绝对死无葬身之地。
  经过激烈争论,最终曹操还是决定让张辽留在幽州牵制李重,当然,谨慎的曹操也给张辽留了一条后路,那就是辽东的公孙度。
  曹操和孙策隔着淮河对持,李重依旧在攻打平原。
  赵云战败夏侯惇之后,夏侯惇就再也没有主动出战过,紧闭四门,任李重如何挑战辱骂都巍然不动,
  数次挑战不果,李重也放弃了引蛇出洞的想法,制造了无数攻城器械,打算用科技的力量取胜。于是平原城每天都像遭受空袭一样,箭矢飞舞,石弹、火球络绎不绝的飞过天空,平原城中火光四起,“隆隆……”的轰击声昼夜不停。
  久经战阵的夏侯当然不会惧怕这种情况,但有个人怕,这个人就是王允。
  王允本来是在许昌当司徒的,但曹操这次给夏侯惇传令,是在是人手不足了,这才将王允派到平原。王允本来没那么胆小的,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从李傕郭汜攻袭长安之后,王允就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
  于是王允天天折磨夏侯惇,要夏侯惇突围而走。
  作为一名武者,夏侯惇对王允也没什么好印象,对依靠女人博取权贵的人,任何一名武者都会产生鄙视心里的。
  但夏侯惇还不能太过得罪王允,原因很简单,王允和献帝的关系很好,经常出入宫闱。至于王允为什么可以自由出入宫闱之地,许昌有很多流言,流传最广,也最可信的是:王允在逃难中碰伤了蛋蛋,以至于不能人道。
  曹操现在还很尊敬献帝,或者说曹操现在还没有取大汉江山而代之的心思,所以夏侯惇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不过夏侯惇也不是省油的灯,被王允数次骚扰之后,夏侯惇终于下定决心:等自己突围的时候,就留下王允断后了。
  夏侯惇终归没守到春暖花来的时节,这不是夏侯惇的能力问题,这就是实力问题,李重兵力雄厚,战争准备充足,武将个人能力出众,夏侯惇真没什么办法。别的不说,就说李重手下的高手吧,绝顶高手就有赵云、太史慈、甘宁、高览四人,再加上周仓、蒋钦等稍次一些的武将,零零碎碎有十余人之多。
  其中箭术卓绝的就有赵云和太史慈两人,想想,光是这些箭术高手一天能射杀多少兵卒,按照赵云和太史慈的箭术,两个人一天就能射杀上百守军,平原城一共才多少人。
  这就是不能出战的弊端,被动挨打。
  再加上投石机等重型武器,夏侯惇每天都要损失数百兵卒,这还不算李重偶尔硬攻的损失呢!
  不到一个月,夏侯惇就守不住平原了,只能带着数千残兵突围而出,渡过大河,逃到了历城。
  夏侯惇也没忘了自己的决断,临走的时候将王允留在平原城断后,当然,夏侯惇并没有事先告诉王允。反而哭喊着对别人说:王允对皇上忠心耿耿,哭喊着要为皇上效死,这才自己留下对抗逆贼(李重)的。
  这话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夏侯惇自己是信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