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穿越>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 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_分卷阅读_295

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_分卷阅读_295

  第433章 :跛脚七叔(2更)
  程卿是把自己收到的‘礼物’入账了,她估计程知绪肯定也收到了,人家也是吏部大员,临清的商人们不会厚此薄彼,肯定也要讨好程知绪。
  一路上,程知绪不止一次和五皇子唱反调,立场却是为五皇子好,五皇子虽然更愿意和程卿亲近,对程知绪也并不冷落厌恶。
  程知绪会不会留下自己那份‘礼物’,程卿不确定。
  但就算程知绪要收下,也不会让程卿抓到把柄……心思深沉的老狐狸一个!
  船队真要起锚,岸上一群人追了上来,吵吵嚷嚷的请求停船。
  五皇子让人去问问怎么回事,过一会儿,却是俞三进了船舱,脸红得像猴子屁股:“殿下,是有人要捐粮赈灾。”
  “捐粮?”
  五皇子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捐粮是好事呀,俞百户这样,可是另有隐情?”
  俞三不好意思说。
  五皇子决定亲自去看看,程卿也跟着下船。
  捐粮的人并不是临清城的,甚至不是东昌府的,而是从山东别处赶来,牛马牲畜套着板车,摆出长长的队伍,总共运来了一万石粮食!
  领头之人穿长衫,风尘仆仆,见了五皇子礼数周全。
  五皇子一问,总算知道俞三为什么脸红。
  捐粮的就是山东俞氏,押送粮食到临清码头的,是俞三的族叔,人称俞七老爷。
  俞氏是当地大族,名下有不少土地,这次淮南旱灾,就筹措了一万石粮食,准备从临清码头出发,进了城就听说了朝廷派去淮南赈灾的五皇子也到了临清,俞七老爷就赶紧追了上来。
  俞三当时正在甲板上和崔彦说话,冷不防与岸上的俞七老爷四目相对,下巴都快惊掉了。
  他第一反应是躲起来。
  可俞七叔是来捐粮的,俞三能躲到哪里去?
  先前俞三和锦衣卫校尉捐银子,五皇子不愿意声张,这下俞七老爷代表族里捐一万石粮食,俞三就是想低调都不行。
  俞三是非常爱出风头的性格,但不是想出这种风头!
  俞家捐粮,大家看俞三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崔彦调侃道:“这是好事啊,你脸红什么?”
  的确是好事。
  至于俞三为何会脸红……程卿猜,俞家这一万石粮食,起码有一半是为了俞三捐的,因为俞三要跟着五皇子去淮南赈灾,俞家希望俞三能安全?
  京里那么多王公贵族,哪个名下没有大片土地。
  俞家是可以不捐的,捐这么多粮食,在皇帝眼里是好事,却不会讨其他大人们的喜欢。
  程卿冲俞三招手,“你不和你族叔说说话?”
  五皇子在感激了俞氏的慷慨后,也把空间留给了俞三叔侄。俞三耸搭着脑袋,和俞七老爷走到一边说话。
  程卿都没见过俞三这幅样子。
  “俞家说还能筹措更多的粮食,但需要时日。如果乡绅们都像俞家和临清富商们一样慷慨解囊,淮南的灾情解决起来会更快。”
  五皇子感叹。
  程卿没说话。
  这种事朝廷肯定要占主力,其次就是各地达官贵人。
  大魏多数的财富,包括土地,其实是掌握在极少数达官贵人手里,达官贵人还能各种免税免役,老百姓们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哪里有天灾人祸,再叫老百姓掏钱救灾,肯定不行。
  国库为何不宽裕?
  因为大魏在向一群穷人征税,用最底层百姓身上掏出的钱,养官员养军队,却对富裕的士绅阶层实行免税……还有商人,用大把的银子送礼拉关系,真正要交的税却不多。
  程卿明白,但程卿不敢说。
  朝廷里的大佬同样也明白,然而大佬们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会去改革。
  改革先锋者,历来都死的很惨。
  程卿一个人不能和所有人对抗,她若是提出要改税,得罪的是整个掌权阶级,大家会合力排挤她,打压她,甚至除掉她——没人会夸赞她,掌权阶级会将程卿视为叛徒!
  就算程卿自己不怕死,当今天子已垂垂老也,勉强维持着大魏境内的和平,根本没有改革的魄力,不会支持她。
  程卿瞅了瞅身边的五皇子一眼。
  要想做点什么,还是得等新皇即位。
  五皇子行不行,她还得继续观望!
  “殿下,俞家和临清富商捐钱不会是独例,这一路肯定还有其他民间捐赠……如果没有,我们也能引导他们。”
  程卿的意思是换个地方再“作案”一次?
  五皇子大笑。
  这就是为什么他愿意和程卿亲近。
  年轻的程卿胆子很大,这样的建议肯定不会从程侍郎嘴里说出来。
  真奇怪,明明都出自南仪程氏,想法和做事方法却天差地别。
  程侍郎做事四平八稳,程卿则喜好剑走偏锋,不拘泥于言行。
  “程学士都不介意,我有何不敢?多写几篇序,甚至写一写赋,作作诗,都是可以的!”
  在京城的时候,五皇子还不知道自己随便写点东西就值这么多银子,大魏的皇子都是五岁开蒙,五皇子读了十二年书,从前要把自己的学识藏起来,现在却可以为了淮南的灾民变现,五皇子一念至此,受天津卫之事影响而阴郁的心情也变得好了。
  那一边,俞三与俞七老爷交流完了,上船复命。
  俞七老爷告诉俞三,俞家后续还会再捐两万石粮食,五皇子大赞俞家高义,俞七老爷带来的一万石粮食,又要安排新的船,加上搬运的时间,本来要晚上离开临清的,又拖到了第二天清晨。
  没人能休息,整个赈灾队伍又熬了一夜。
  等船队终于启航后,俞七老爷在码头上挥手,程卿发现俞三的眼睛好像更红了。
  “你好像很怕你七叔?”
  程卿留意到,俞七老爷一只脚走路有点跛,就算想打俞三也撵不上。
  那么俞三又为什么怕俞七老爷呢?
  就在程卿以为俞三不会回答她这个问题,或者要恼羞成怒翻脸时,俞三忽然小声道:
  “我小时候,就是七叔给开的蒙,七叔年轻时候才学比我爹好,可惜伤了腿没法子科考,就留在族里当了教书先生。”
  第434章 :举一反三(3更)
  是族叔,也是蒙师,难怪俞三对俞七老爷是这种态度。
  那不是怕,是敬慕。
  程卿还奇怪,山东俞家是不是没人主事了,怎么会让一位腿脚不便的俞七老爷来送粮食,听了俞三的回答恍然大悟。
  不是俞家派不出别人,估计是这位俞七老爷自己想要来。
  俞家可以从别的地方运粮去淮南,要来临清,就是为了见俞三吧。
  至于时机为何选的这样巧,又如何5知道俞三在赈灾队伍中,只能是在京城的俞大人给族里报的信。
  俞大人把俞三赶出了家门,却不可能真的不管俞三。
  俞七老爷跛着脚,还带着粮食风尘仆仆赶来临清,也是想见俞三。
  程卿忽然很是羡慕俞三。
  难怪俞三能养成这样的性情,成长的环境对一个人性格塑造有很大影响,俞三被俞家人宠着惯着,所以才傲娇呀!
  不过俞七老爷有才学,却因身体残疾不能科考,又是俞三的蒙师,俞三弃文从武,放弃科考当了锦衣卫,俞七老爷岂不是很失望?
  所以俞七老爷带着一万石粮食赶来临清码头,俞三除了感激和敬慕,或许还有愧疚……当锦衣卫是俞三自己的选择,他依照自己的想法选择了未来,却伤害了俞家人的感情。
  程卿看他眼巴巴望着码头方向,直到临清城完全从视野中消失都还舍不得收回视线,主动转移了话题:
  “崔彦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临清商人们要争着修新码头?”
  俞三摇头:“那胖子骄傲着呢,让小爷自己想!”
  崔彦不仅要他自己想,还大大嘲讽了他一番,说俞三也开始关心商贾之事云云。俞三以前在南仪书院作威作福时,没少攻击崔彦商人之子的身份,崔彦可算是逮着了机会。
  俞三拳头都握紧了,还是没揍崔彦。
  他嘲讽崔彦,崔彦嘲讽他,一来一回,俩人就扯平了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事儿,俞三从前根本没体会,崔彦骂俞三以前是狗眼看人低,却没趁机攻击俞三做锦衣卫的事。
  以前崔彦是商人之子,现在是二甲进士,是户部主事。
  以前俞三是官宦子弟,现在放弃科考加入锦衣卫,在许多人眼里是自甘堕落。
  若不是有骆竣撑腰,俞三这个锦衣卫百户真入不了别人的眼。
  崔彦没趁机嘲笑他这点,俞三也比较意外。
  不过还没说到正题,俞三就瞧见了自己七叔,和崔彦的谈话戛然而止。
  现在被程卿一提,俞三才想起来。
  等等,那小爷岂不是被姓崔的白白嘲讽一顿,还什么好处都没捞到?
  俞三顿时顾不上伤感,立刻要找崔彦算账,程卿叫住他,“你先别跑,我告诉你也是一样的。”
  俞三幽怨。
  那之前又为什么让他去找崔彦询问?
  算了,小爷不是那等小肚鸡肠的人,俞三下巴轻轻一点,“你说呀,我听着呢。”
  “临清城依托水运而兴,谁有码头,谁就有话语权。临清城原有的码头拥挤不堪,遇到运粮旺季时,商船、民船都要给漕船让道,长此以往耽误了多少生意,鲁会长等富商大绅修了新的码头,收取船只停泊费只是小钱,你想想他们可以在新码头修多少商铺,只要码头一天有船停靠,那些商铺都是下金蛋的鸡……”
  甚至连商铺也是小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