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聊吧>书库>穿越>清和> 清和_分卷阅读_323

清和_分卷阅读_323

  孟清和转身想走,却被袁容从身后一把扣住肩膀。
  转头,袁驸马的表情很是哀怨。
  孟清和打了哆嗦,不能心软,坚决不能!大宁还有一堆事情等着自己,若是被留下,有九成以上的可能会被埋在公文里出不来了。
  “兴宁伯不能留下帮忙?”
  “卑职实是有要事在身,还请广平侯原谅则个。”
  或许是袁驸马的表情委实太过可怜,孟清和眼珠子转了转,拿起笔,铺开纸张,挥笔写下了几条加快工作效率,顺便为袁驸马减负的建议。
  随后,又道出天子即将派船队下东洋的消息。如果袁驸马有意,可上表,请派人随船,到东洋各国见识一下风土人情,顺便带回些土特产,转手就能赚一笔。
  以袁容驸马都尉的身份,想必天子会乐于行个方便。
  如果天子不批准,也无碍。朝廷造海船,袁容曾实名出资,都在朱棣的小册子上记着。如果船队在东洋有所收获,也能按出资比例分东西分钱。当然,所得定然没有派人随行来得多。
  “兴宁伯此话当真?”
  “卑职还会骗侯爷不成?”
  一番话说得袁容两眼放光,瞬间忘记了堆在桌上的公文。
  半个时辰后,孟清和走出行后军都督府,长出一口气,擦擦汗,总算成功脱身。
  他是大宁镇守不假,却也是行后军都督府同知,袁容是他的上司,如果袁容不肯放人,还真没太好的办法。
  该庆幸财帛动人心?
  孟清和摇摇头,从亲卫手中接过马缰,跃身上马。
  本想得空回孟家屯一趟,如今看来,也是不成了。
  “高福。”
  “卑职在。”
  “你带上一队人,将这几车粮食,香料和布帛送回孟家屯。这箱宝钞送到我家,还有这封信,也一并送去。”
  “是。”
  “我带人回大宁,你随后赶上即可。”
  “卑职领命。”
  高福点出前往孟家屯的军汉,套上马车离开。
  马千户上前一步,低声同孟清和说了几句话,孟清和点头,“我知道了,这事你和高福做的对。”
  原来,在孟清和同袁容谈话期间,搭伙同行的流官陆续告辞离开,有人感谢兴宁伯一路相助,留下了谢礼,马千户和高千户以孟清和不在,不敢擅自做主为由,一律婉拒,但也将这些流官的名字记下,言会告知孟清和。
  从人情往来讲,收下这些谢礼未尝不可。但考虑到同行的锦衣卫,还是谨慎些好。
  许流官同行,互相行个方便,任谁都手不出什么。收下对方的谢礼,落在有心人眼里,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捏紧了马鞭,孟清和咬牙,为不落人口实,连车费都免了,如此清正廉洁,他容易吗?
  孟清和离开后,袁容当即召集行后军都督府上下,按照孟清和留下的建议,重新安排工作,专人专项,部门里的都事,文书,小吏全部分配到位,再不会出现分工不明确,忙起来一团乱的情况。
  袁容特命一名都事和两名文书分拣公文,按列出的条项分类,急件先处理,其余摘取主要内容,贴上条子,更是一目了然。
  试行两日,果真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袁容抽空回家和永安公主共聚晚餐,将孟清和告知他的下东洋一事讲给了公主。
  听罢,永安公主眼睛也亮了,不由得赞一声,“先时还不觉得,如今再看,兴宁伯果真是个厚道人。“能得永安公主这句夸赞,对孟清和来说,当是意外之喜。
  身为永乐帝和徐皇后的嫡长女,永安公主在皇室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能得了她的好,可是相当不容易。
  既然袁容不会再忙得走路发飘,有过劳死的风险,永安公主自然不会再向老爹抱怨沈瑄的消极怠工。
  连续数日没收到长女的来信,永乐帝还觉得奇怪,等锦衣卫的密报和袁容的上疏送到,才恍然大悟。
  抚过下巴上的短髭,赞许点头,到底是大和尚的徒弟。
  不过,此事不能明赏,暂时记下,留待日后再行封赏。
  继周王袁容之后,又有代王,安王上表,请派人随船下东洋。
  永乐帝一概批准,不过船费也由三成增加到四成。即便如此,送到天子面前的表疏仍是越来越多。待看到徐辉祖和徐增寿的上疏,朱棣更是心情大好,移驾坤宁宫,见到请安的朱高炽和张妃,当即夸奖平王和平王妃仁孝。
  朱高炽受宠若惊,脸都有发红。
  朱棣看得心软,拍着长子的背,“高炽似消瘦了些。”
  一句温言,朱高炽眼圈发红,几近僵化的父子关系,总算有了破冰的迹象。
  只要不触动朱棣的逆鳞,也没有朝臣三天两头的跳出来叫嚷着立皇太子,朱棣对朱高炽还是不错的。
  张妃似也得到了教训,表现得温良恭谨,遇上留在京中的汉王妃和徐王妃,也能说笑几句。
  天家内部和谐,下东洋诸事妥当,朱棣难得有个好心情。
  可随着八月来临,南京城连下几场大雨,朝中风波再起,朱棣的好心情也宣告终结。
  有朝臣揭发,曹国公李景隆藏匿亡命之徒于府内,图谋不轨。
  证据确凿,一时之间,李景隆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刑部尚书郑赐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不守臣节,乞置景隆于法。
  礼部尚书李至刚同六部都察院弹劾李景隆蓄奸谋将,其行不轨。同时弹劾都督李增枝明知兄长李景隆有不臣之迹,却无一言规劝,应一同治罪。
  永乐帝一直没给以明确答复,始终就一句,朕知道了。要么就是朕会看着办的。
  朝臣闹得实在厉害,朱棣也只是下旨斥责李景隆一顿,让他将府内藏匿的蒋阿演等人送到有司查办。李景隆本人却没减薪也没降职,仍旧每日列班早朝。
  朱棣太了解李景隆了,给他天大的胆子,也不是造反的材料。
  至于藏匿凶徒,二十八个人,能干什么?
  因为盛庸的的死,朝中的建文旧臣多人心不稳,如果再严厉处置了李景隆,怕是会出不小的乱子。
  朱棣想大事化小,骂一顿就算,朝臣却不愿意。
  该着李景隆倒霉,因孟清和和沈瑄联手打压积攒下的怒火和怨气,一朝爆发,都朝李景隆喷了过去。
  六部尚书,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六科,共同上疏弹劾李景隆不法,照这架势,不把李景隆打倒,绝不算完。
  孟清和能安全脱身,一因弹劾他的罪名站不住脚,二来有沈瑄回护,三是陈瑛等惹恼了天子,引来雷霆之怒。
  李景隆倒霉就倒霉在,他府里的确藏匿了亡命之徒,又没有人帮他说话,家人还一个劲的扯后腿,连设立庄田,佃仆过多都被当罪名揭发出来。
  按理来说,以李景隆的爵位,加上继承李文忠的财产,他手里的庄田数目有超额,却绝不至于获罪。如魏国公徐辉祖,武阳侯徐增寿,手中的田地同样不少。
  田多了,自然需要更多的人手耕种,佃仆自然就多。
  只能说李景隆做人太失败,又恰好撞到了枪口上,成为了朝中文臣的出气筒。
  永乐帝无法,只能再下敕谕,将李景隆一顿好骂,又将他的庄田收归国有,摘掉太子太师的荣誉头衔,下令闭门思过,不许上朝。
  这一次,李景隆没再绝食,而是谢过皇恩,老实的回家。关起门,是在认真反省还是掀桌骂x,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